【影片】47人案求情|5名被指組織者完成求情 各方陳詞說了甚麼?

47 名民主派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一案,45 人罪成,被指為組織者的 5 人,包括認罪戴耀廷、區諾軒、趙家賢、鍾錦麟及審訊後罪成的吳政亨,周三完成一連兩日的求情。 戴耀廷一方指,他真誠錯信初選合法,而港大法律系陳弘毅、張達明及牧師蘇穎智都為戴撰信求情,讚揚戴的貢獻,又指「非暴力」是戴一生「堅信、堅信、堅信」的信念。認罪並成為從犯證人的區諾軒、趙家賢及鍾錦麟,則爭取 50% 至 66% 的刑期扣減。官問會否指區為「超級金手指」,辯方稱不會。 吳政亨一方則讀出親撰的求情指,稱「一直堅信自由民主原則」,支持初選但從沒主張否決預算案。案件下周二續,將處理港島參選人的求情。

【影片】47人案供詞整合|由議員、記者、護士到大狀 庭上述說的理念與初衷

47 名民主派人士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歷逾百日審訊後,明日(30 日)裁決。16 名不認罪被告中,10 人親自作供,當中有資深立法會議員、亦有政治素人,均於香港土生土長,抗辯時提及政治理念、參選初衷。他們為何會與初選扯上關係?又怎樣看五大訴求、港版《國安法》?

【影片】47人案案情整合|16人否認串謀顛覆政權 被告有沒有協議否決預算案?

47 名民主派人士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歷逾百日審訊後,下周四(30 日)將迎來裁決。《法庭線》由〈墨落無悔〉、協調會議至抗爭派記者會,逐一整合控辯證據,梳理控方如何指控被告協議無差別否決預算案,辯方又如何提出證據力證無罪。

【影片】年度案件回顧 2023法生了哪些事?

2023 年,不少與國安、煽動及人權等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案件,在各級法院審理。在法院外,通宵排隊成為常態、警方保安升級。而在法院內,47 人案、黎智英案相繼開審,光城者案、港大學生會評議會案在今年審結,《立場》被指煽動案則押後裁決,待快必案上訴結果。法院也逐步確立國安案審訊方式,例如呂世瑜案,終院裁定認罪減刑不可超出條文下限。 平權之路今年亦有不少新進展,如「彩虹行動」成員、前民陣召集人岑子杰終極上訴,終院裁定香港須有替代框架,在法律上承認同性伴侶關係;遺產條例及房屋政策排除同志配偶被裁定違憲﹐政府提上訴被駁回,再向終院提上訴。 告別 2023 年之際,《法庭線》整理過去一年的法庭新聞,與讀者一起回顧案件焦點。 文字報道:年度案件回顧 2023法生了哪些事?

【影片】理大衝突4年數據分析 333人被控暴動 72%案件審結 定罪率96%

理大衝突 4 年,根據《法庭線》統計,自警方封鎖理大後,有 333 人被控在校園內外、油尖旺一帶參與暴動,截至 2023 年 11 月 7 日,72% 案件已審結,定罪率為 96%。其中在油麻地圍捕事件,至今有 164 人罪成,當中 5 人被指控直接作出暴力或實質行為;其餘 159 人不涉直接證據,當中逾 7 成人是因黑衣或防護裝備遭定罪。 多名法官在判詞強調,油麻地「圍魏救趙」性質嚴重,「是香港有史以來,其中一場最嚴重及最暴力的暴動」,近半被告的量刑起點定於 5 年或以上監禁。最高的量刑起點為 5 年半,該兩名被告均不涉直接證據,法官指他們分別攜縮骨遮及望遠鏡,參與程度比其他被告稍高。 文字報道:理大衝突4年|逾七成暴動案審結 大部分油麻地衝突被告 因黑衣或防護裝備定罪

【影片】6.12四周年|暴動案數據分析 382人罪成判囚 近半料2025年或之後出獄

2019 年 6 月 12 日,引起廣泛爭議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原定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警方嚴密佈防,示威者佔領金鐘,並向警方投擲雜物。警方以催淚彈、橡膠子彈及布袋彈等武器清場,首度爆發警民衝突,並為日後連串衝突揭開序幕。從 7.1 衝擊立法會、8.5「三罷」、9.29「反極權遊行」、10.6 反《禁蒙面法》遊行,至 11 月理大事件等,警方在多場衝突拘捕逾萬人,起訴逾 2,900 人。 據記者統計,截至 2023 年 6 月 5 日,共 862 人次被控暴動罪,當中 58% 案件審結,定罪率為 87%。大部分被告被判監禁,有 46% 被告判監 4 年或以上。另外,有 156 人的案件仍未開審,當中 52 名被告,由事發至開審日料相距逾 4 年。 反修例運動至今 4 年,今年繼續有人被控,包括 1 人上月被控 6.12 金鐘暴動。《法庭線》整理暴動案件數字,追蹤檢控進度,讓社會透過數據,持續掌握相關情況。記者亦嘗試計算被告的出獄日期,假設他們獄中行為良好、減刑三分一,近半判囚被告料 2025 年或之後獲釋。 文字報道:6.12四周年|暴動案數據分析 58%審結 382人罪成判囚 近半料2025年或之後出獄

【影片】聽障青年襲警獲判無罪 母子走過4年爭取公平審訊 母:「堅持,就可以幫到人」

23 歲的羅鎮傑(傑仔)「古靈精怪」,與普通年輕人無異,還不時跟媽媽鬥嘴。不過,傑仔自初中不慎撞傷後失聰、接近全聾,從此要戴上助聽器。努力適應期間,又於 2019 年遇上另一個難關。他 2019  年 9 月在銅鑼灣被捕,後來被控襲警。由被捕、原審罪成、上訴得直、到重審獲判無罪,傑仔與媽媽爭取公平審訊之路,行了近 4 年。 羅媽媽說,堅持為兒子討回公道,因為她深信兒子清白,亦希望兒子的經歷可以幫助別人;傑仔則盼自己的經歷能成為案例,讓法庭明白在審訊時如何照顧聽障人士的需要。 羅媽媽與傑仔受訪期間,不時十指緊扣、勾肩搭背,有時傑仔會作弄媽媽、跟她鬥嘴,但心中還是疼錫對方。羅媽媽最後寄語兒子:「嚟緊要諗吓條路應該點行啦,諗清楚,你就大步踏出去行、做⋯你選擇乜嘢,媽咪都支持你。」 聾人慈善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在傑仔審訊期間一直陪伴,認為原審裁決指「不信傑仔會聽錯」,正正凸顯一般人對聽障人士的不理解。他指在重審時,司法機構改善了傳譯方式,而案件又促使平機會於 2022 年 11 月發布《聾健司法平等指引》,認為在爭取聾人權益的路上,已經跨進一大步。 文字報道:專訪|聽障青年襲警獲判無罪 近4年爭取公平審訊之路 母:希望我哋經歷幫到人平機會推《聾健司法平等指引》 「龍耳」邵日贊談「聾人與公平審訊的距離」

【影片】47人案證供整合|區諾軒、趙家賢、鍾錦麟眼中,初選發生過甚麼事?

47 名民主派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所有控方證人完成作供。當中被指為組織者的被告區諾軒、趙家賢及鍾錦麟,總共作供 44 日。《法庭線》整合 3 人證供,重組 2020 年那場逾 61 萬港人投票參與的民主派初選,由源起至被指違法的經過。 針對控方指控各人同意透過無差別否決預算案,迫使政府解散立法會,最終導致特首辭職。庭上披露,初選有協議文件提及運用否決權。區諾軒供述,戴耀廷早於一個初選起源的飯局中,提及否決權議題、各區的協調會議亦曾討論,但對於參加者有否達成共識,3 人證供並不一致。 區諾軒、趙家賢亦供述加入協辦初選的原因。區稱「想貢獻民主運動」;趙則指不想「民主動力」作為民主陣營的一分子,欲助民主派達「立會過半」目標,在立會取得重要角色;但鍾錦麟指趙加入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想「民動」被排除在外。 連日審訊,辯方循不同方向盤問,包括挑戰趙家賢證供的可信性、質疑「35+」計劃及否決預算案以迫使政府讓步的可行性,亦釐清各被告的政治光譜、立場,以及在案中的參與程度。 文字報道:47人案組織者證供1|重組經過:一場逾61萬港人參與初選 由源起至被指顛覆政權47人案組織者證供2|初選推手供述初心與矛盾 抗辯方挑戰可信性、釐清參與度

【影片】《立場》案|36 天供詞整理 看前總編輯鍾沛權眼中的香港新聞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為 1997 年後首宗傳媒被控煽動案的審訊,開審至今歷時 52 日,前總編輯鍾沛權作供佔 36 日。另一被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不作供亦不傳召證人,案件押至 6 月 19 日結案陳詞。 連日作供,鍾沛權由涉案文章、社會運動,講到新聞原則、言論自由、個人政治立場,以及他面對《立場》最後掙扎的心路歷程。究竟控方如何指控文章煽動?在鍾沛權眼中,新聞又是怎樣一回事?《法庭線》整理鍾沛權供詞重點,讓讀者更易掌握審訊進展。 文字報道:《立場》被指煽動案 從涉案文章談至新聞原則 鍾沛權36日作供說了甚麼?

【影片】挑戰改身份證性別 跨仔法庭勝一仗 Q先生盼入境處盡快修例:唔係要有特

身份證上性別一欄,或沒多少人會特別留意。但對跨性別人士而言,在現行政府政策下,這一欄彷彿變成一面透視鏡,即使在外型上如何改變成為心目中的那個自己,當別人看到身份證上的性別,自己猶如全身赤裸,任由旁人目光掃視全身。 為了爭取把這一欄的「F」改為「M」,Q 先生展開了司法覆核之路,一行就十年。期間曾經歷兩次敗訴,至 2023 年,終審法院頒下判詞,指局方要求跨性別男子必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能更改身份證性別,違反《人權法》。5 名法官一致裁定跨性別人士終極勝訴。 Q 先生在勝訴後首度接受訪問,形容這次勝利屬於所有跨性別人士以及相信公義的人。他強調跨性別人士「唔係要特權」,只是想爭取其他人一樣有的權利,希望政府盡快修例,讓符合資格的跨性別人士更改性別,有尊嚴地生活。 文字報道:挑戰改身份證性別 跨仔法庭勝一仗 Q先生:都係想爭取同其他人一樣嘅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