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指監警會報告寫法粗糙 錯誤演繹7.21事件為「黑白衣人衝突」

《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指監警會報告寫法粗糙 錯誤演繹7.21事件為「黑白衣人衝突」

分享:

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及《立場》所屬公司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案,周五(10 日)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28 日審訊。

控方繼續圍繞監警會就反修例運動的審視報告盤問,指「正常人」在 2019 年可向監警會提交「罪證」,若公眾不提供,相關資料就不會在報告內出現。鍾沛權認為,是因為公眾不信任政府、監警會,「大家可能覺得點解要交資料?會唔會成為執法部門用嚟追究嘅材料?」鍾舉例提到 7.21 元朗事件,指監警會獲得逾千相關片段,惟最後錯誤演繹資料,將當日形容為黑、白衣人的衝突,質疑監警會「比我哋睇多好多嘢,反而最後寫出嚟,比好多媒體少好多嘢」。

他指,當日同事在襲擊中受傷,陪對方往急症室時,看到很多傷者是普通市民,包括穿著白裙的孕婦,「所以唔係白衣人襲擊黑衣人」。他指事件令民情高漲,並非僅因案發當日事件,而是警方、政府對事件的評論、態度「就算唔係進一步加深(不滿),都係維持緊大家對 7.21 事件嘅不滿,因為(警方)係不承認,甚至嘗試扭曲、重寫 7.21 事件嘅真相」。案件下周一(13 日)續審。
鍾批監警會報告用字籠統、粗糙

控方代表為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辯方代表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黃卉儀,案件由法官郭偉健審理。

伍淑娟第 7 日盤問,繼續引述監警會報告內容,問鍾沛權警暴指控是否觸發「起底」;鍾沛權指可能有關連,亦有可能基於執法不公。伍指報告提到,隨著示威持續,示威者與警員之間的仇恨加深,其中示威者稱警員為「狗」、「黑警」及「毅進仔」,警方支持者則多稱示威者為「曱甴」或「垃圾」等,問鍾沛權示威者與警員之間的仇恨加深是否事實;鍾稱部分示威者或是仇恨警員,但不能一概而論,又指以報告說法,「倒返轉係咪警員對示威者都有仇恨?」

鍾沛權續指,示威者「中間個光譜好廣泛」,可以是不滿、有意見或批評,「仇恨咁重用字,對兩者都唔公平」,又批評報告使用的字眼籠統、粗糙、遣詞用字不謹慎,「報告畀人感覺係幾維護警方,對雙方都唔公平」。他又指,控方就著報告中的每句提問,「我開始覺得有少少辛苦」。

辯方兩度打斷控方盤問

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在伍淑娟盤問時兩度打斷,指證據應該是被告自己所認知的事情,但控方不少問題是「考緊佢(被告)猜測,唔係測試佢本人認知嘅事」。她強調不希望阻止控方盤問,惟「睇唔到(提問)對件案有咩幫助,不能不表達我嘅憂慮」。

伍淑娟繼續盤問,提到「新屋嶺事件」、「爆眼少女」事件,問鍾是否加深一般市民對警方的仇恨;鍾認為市民由 6 月 12 日開始,已對警方在示威場合的處理手法不滿,「政府錯失咗補救、改變嘅機會,6.12 佢冇做任何嘢,7.21 發生嗰件事,成個民情對警方嘅不滿係去到頂峰、高峰,持續到今時今日,係最大嘅時代背景」。

控方指《立場》不信監警會而不提供資料
鍾:關乎公眾利益已公開發布

鍾沛權在控方盤問下,確認監警會曾邀請他提供資料,他當時回覆指可參考《立場》公開發布的材料。鍾指,為保護新聞材料,不論警方或示威者提出要求,《立場》都不會提供公開發布以外的資料。控方問道,即使資料有助監警會澄清誤解,是否也不會提供;鍾表示,不會「扣住」有助公眾理解、關乎公眾利益的新聞材料。

控方指,《立場》因不信任監警會而不提供資料。鍾表示,「無論幾重大,俾嘅嘢都係公開資料」,又指不可能替監警會整理資料,「我哋得十幾廿人,監警會你出公帑就自己搵啦」。

鍾稱監警會收到逾千 7.21 片段
質疑報告內容比媒體還少

伍淑娟指出,監警會報告其中一個局限,是依賴公眾人士自願提供資料,若公眾人士沒有提供,相關資料就不會在報告內出現,「係簡單推論」。鍾沛權稱「我唔係監警會成員,我唔會識答」,又質疑報告內所引用的公開資料亦是錯,「唔敢講(公眾)畀資料佢,佢係咪會用」。鍾又以 7.21 元朗事件為例,指報告形容為「白衣人與黑衣人之間的衝突」,惟他認為「條片睇到唔係一回咁嘅事」。

他指,監警會錯誤演繹及使用影片資料,又指留意到報告提及就 7.21 事件獲得逾千相關片段,「7.21 係傳媒重點新聞,我哋想持續地想跟進,盡量喺外面搵到材料重組事件。監警會話收到千幾條片,我係少少覺得數字龐大、唔容易,比我哋睇多好多嘢,反而最後寫出嚟,比好多媒體少好多嘢」。

控方指正常人會提供「罪證」
鍾指港人不信任監警會

伍追問,在沒有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情況下,監警會是唯一可以作出查證的機構,「正常嚟講,有罪證會攞出嚟?」鍾稱「好難講」,指公眾不信任政府、監警會,「咁大家可能覺得點解要交資料?會唔會成為執法部門用嚟追究嘅材料?」他又認為,公眾或會擔心監警會如何使用資料,「會唔會好似 7.21 事件咁樣,同一條片,見到唔同顏色嘅衫,都可以變成同一種顏色?」

鍾沛權續指,「唔考慮風險、監警會權限,將自己見到嘅嘢,毫無顧忌交資料,反而係唔正常」,引起旁聽席竊笑。

鍾又提到,《立場》曾投訴警員逾 10 次,「我哋新聞都做咗好多單投訴,絕大部分冇得跟進」,又指要花時間錄口供、但效果不大,「機構尚且如此,一般人係咪都會投訴呢?」他指後來《立場》因警方口頭辱罵太頻密,「去到某階段都唔投訴」,但若記者遭噴胡椒噴霧、毆打、盾牌推撞,甚至有警員在鏡頭下展示記者的身分證,「儘管覺得投訴冇作用,都想紀錄在案」。

至於報告提及,7.21 事件引起廣泛公眾討論,在網上充滿惡意的仇警訊息。鍾認為「惡意」字眼太主觀,但同意事件引起網絡大量批評、譴責、不滿、猜測、聯想警察意圖甚至仇警。

鍾稱 7.21 事件非只涉黑、白衣人
急症室看到傷者是普通市民

伍淑娟另指,7.21 事件後,警方拘捕很多白衣人;鍾指警方有拘捕白衣人,但不是「好多」,「相對於當日白衣人數量,仍認為(拘捕)比例係好少」。

鍾續指,監警會報告或警方說法,均想形容事件是一些白衣人,與有組織、有目的入元朗滋事的黑衣人衝突,甚至有高級警員形容兩派「勢均力敵」。不過,根據《立場》事後兩至三年所收集的材料、撰寫的專題,「白衣人襲擊嘅,大部分唔係黑衣人」。

鍾憶述當日《立場》同事在襲擊中受傷,他陪同事前往急症室,期間看到很多傷者是普通市民,包括穿著白裙的孕婦,「所以唔係白衣人襲擊黑衣人」。他認為,為何與 7.21 相關的民情高漲,除了因為當日事件,「事後警方、政府對事件嘅評論、態度,就算唔係進一步加深(不滿),都係維持緊大家對 7.21 事件嘅不滿,因為(警方)係不承認,甚至嘗試扭曲、重寫 7.21 事件嘅真相」。

控方質疑男子 6.12 無遭警暴
鍾稱案發片段清楚顯示

就鍾早前供稱,一名男子在 6.12 事件中被警員圍毆,伍稱「冇實質證據顯示佢被推跌係濫暴?」鍾指案發片段很清楚,涉事男子沒有武器、背向警員時突然被從後拉跌,傳媒想拍攝時亦遭警員阻擋鏡頭。鍾稱,無論男子之前干犯何事,「嗰刻警察對住一個冇威脅嘅人,係咪要使用嗰種武力呢?」他又質疑,控方想以事件沒有後續司法程序,反證事件未曾發生,「我諗個邏輯唔係咁推斷」。

鍾堅稱「搵返條片睇」,伍聞言謂:「咁我哋唔爭拗啦」。另外,就一名教師在 6.12 事件被警員射傷眼睛,鍾強調「示威者做咩都好,都唔應該被射頭、射眼,呢個係質疑嘅地方。你話佢認非法集結罪,都唔代表佢喺現場應該遭遇呢啲」。

控方指警員 8.31 向人揮棍有前因
鍾:拘捕手段可被前因合理化?

至於 8.31 太子事件,伍引述報告指,當時有示威者趁機換上普通衣物,鍾聞言稱「有人換衫就要揮棍?」他解釋,港人明白違法就要被捕,「唔係針對警方唔應該拘捕,而是拘捕過程使用不恰當武力,係咪違反指引啦?監警會應該監警,佢冇做到啦,投訴課冇一單個案成立到啦」。

伍重申,警員向一對男女揮棍的畫面是有前因。鍾指,拘捕是有前因,「但拘捕手段係咪可以被前因合理化呢?」他質疑,當時兩人手無寸鐵、跪地求饒,「點解警察要用武力係關鍵」。伍指,報告提出當日事實及背景,鍾再質疑,「呢個解釋係咪可以服眾,使用武力符合指引國際標準?」

伍稱,網上有「太子站死人」傳言,詢問「以假作真」會否煽動警方仇恨,甚至惹來警方殺人指控。鍾同意相關傳言在網上持續一段時間,也加深公眾人士對警隊的不信任。

控方問 2019 年是否萌生恐怖主義
鍾:無法判斷爆炸品案是否涉政治事件

另外,控方引述監警會報告和時序表,指 2019 年底起有多宗涉爆炸品案件,有被捕人士被控《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中的「對訂明標的的爆炸的禁制罪」,詢問當時是否有恐怖主義萌生。鍾指,在 2019 年社會運動前,警方不時發現爆炸品案,他無法判斷涉案人士的動機,或是否涉及政治事件,認為亦有可能是私人紛爭或黑幫尋仇,傳媒無法猜測或判斷相關案件是否涉恐怖主義成分。

鍾指,上述爆炸品案件尚未審結,涉案細節有待在審訊時披露。他又不同意本港當時出現恐怖主義,指恐怖行動包括無差別攻擊及傷害平民,引起廣泛恐慌。但 2020 年第一季起,社會事件較少、新聞焦點轉移至疫情,包括政府處理手法、醫護要求封關等。他補充,政府在 2019 年前,將本港的恐襲風險定為中級,至 2020 年時都沒有調高恐襲風險。

控方屢問 7.1 刺警案 鍾質疑「沒完沒了」

伍繼周三(8 日)問及 2021 年「7.1 刺警案」,今日再圍繞事件詢問,屢指事後有人悼念獻花、網上煽惑襲擊警察,多次詢問當時社會上是否仍有針對警方的民情。鍾均回應,2021 年仍存有不滿警察的民情,又質疑「你不斷想 reframe(重構)我嘅說法,跟住問我同唔同意,我嘗試好真誠畀我嘅睇法,我答完你再重組,畀你嘅演繹問我同唔同意,我覺得沒完沒了。」

控方另提及,除了在「梁天琦嗰個時代」外,在 2019 年前很少出現港獨議題。鍾表示,據他的記憶,港獨議題在近十年被「擺上檯面」討論,是因前特首梁振英在某個場合﹐對港大學生會出版的刊物作批評,其後引起熱烈討論。在反修例運動發展至中後期時,因政治訴求得不到滿足,而開始有人提出港獨主張。

DCCC26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