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稱曾下架涉北愛抗爭文章 官質疑為持平何不轉載《大公》批評

《立場》被指煽動案|官質疑鍾沛權強調持平 為何不轉載《大公》批評《立場》評論

分享:

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及《立場》所屬公司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案,周五(20 日)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23 日審訊,鍾沛權繼續接受控方盤問。

鍾沛權在控方盤問下,承認《立場》曾錯誤刊出一篇提及北愛爾蘭抗爭的博客文章,指擔憂或涉鼓吹、仿效恐怖主義和武裝起義,發現後已即時下架。法官郭偉健質疑,鍾一直強調持平報道,為何不轉載《大公》、《文匯》批評《立場》刊出該文章的評論。鍾回應指,據其編輯判斷,該文章是錯誤發布、當時已盡快下架,因此「唔覺再有需要提及呢篇文」。

另外,控方質疑《立場》於 2019 年後有數以百計活躍博客,會否難以控制他們的選材,「例如 9 成人同意有警暴,就會有 9 成人寫警暴」。鍾沛權重申為體現言論自由,不會限制博客,又認為若博客在特定議題上立場一致,某程度上可能反映民情。他又指,雖然「藍營」作者數量較少,但《立場》博客的光譜都很廣闊,對不同意見的包容程度,遠高於建制媒體。案件下周四(26 日)續審。

鍾沛權:《立場》包容不同意見程度 
遠高於建制媒體

控方代表為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辯方代表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黃卉儀,案件由法官郭偉健審理。

控方伍淑娟圍繞《立場》的博客文章,繼續盤問鍾沛權,提到若一個平台經常刊出相同類型、議題的博客文章,會否令外間覺得該傳媒採納博客立場;鍾不否認有機會,但稱會盡力容納不同聲音、題材及光譜。他承認「藍營」作者數量較少,但若某博客集中於一種看法,「我哋會主動去搵其他聲音」,即使建制派拒絕受訪或被轉載,《立場》會以報道方式引述其評論。

對於鍾提到《立場》於 2019 年後,有數以百計活躍的博客,控方質疑會否難以控制博客的選材,變相令支持某一方聲音,壓過另一邊聲音,「例如 9 成人同意有警暴,就會有 9 成人寫警暴?」鍾重申為體現言論自由,不會限制博客,又認為若博客在特定議題上立場一致,某程度上可能反映民情。

他之後重提伍淑娟周四(19 日)稱沒看過《立場》的事,伍聞言稱「don’t take it personal,唔係我唔支持你哋,或者對你哋好反感」。鍾續指「唔緊要,好多人冇睇過,但我諗你應該有睇過建制嘅媒體」,伍稱「我都唔睇」,鍾再稱「咁你可能要睇吓啦」,指他自己認為相比下,《立場》對不同意見的包容程度,遠高於建制陣營的媒體,「其實你真係好難搵到除咗支持政府以外嘅聲音」。

控方問為何建制派抗拒《立場》
鍾:或因嚴謹審視建制派

伍淑娟詢問,《立場》做了甚麼事,令建制派抗拒他們;鍾認為《立場》是監察、制衡權力,對於建制派、擁有公權力的政治人物,「比較採取批判啲、嚴謹啲嘅角度審視佢哋行為」。伍淑娟質疑,其他傳媒亦有監察權力,鍾指傳統媒體的篇幅、力度,「大家覺得開始減輕緊,你亦見到比較一面倒支持政府、建制派的媒體越來越多」。

伍淑娟聞言指,「建制派唔鍾意你,因為你監察佢?可唔可以咁總結?對你哋有誤解、偏見?」鍾稱「唔想用你呢幾句總結」,一來他們有其他平台、有大量篇幅發表其意見,「多我哋一個唔多」,二來亦不需要小型媒體為他們傳達訊息。

鍾:政治人物博客文章
「盡量睇咗先發布」

就審批博客文章的流程,鍾沛權指大部分政治人物的博客文章,「都盡量睇咗先發布」,長期合作的博客、或一些「低風險」如藝術、影評相關的文章,則毋需先審閱,但強調「冇一個安排叫先發布、後審批,冇咁一刀切」。

伍淑娟質疑,刊出文章才檢視的做法會「有危險」,一旦發現有問題,總編輯須負很大責任,「有冇諗過全部文章等你睇咗先出?」鍾稱「實際操作有困難,好少係總編睇晒啲內容先出街」。

控指博客文章提及「党安法、清算」等字
鍾:錯誤發布已即時下架

控方之後要求鍾讀出名為〈從北愛爾蘭抗爭經驗,看香港抗爭運動的未來〉的文章,指該文由台灣網站 PTT 轉錄自《立場》網址。鍾供稱,該博客文章本應先由他審閱後才可發布,惟同事錯誤將文章發布,他發現後已在數小時內將文章下架。

控方引述文章,問鍾沛權內容提及「即使中共對港政策長期以『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作為根基」,「党安法起一連串的清算和對香港自由空間的壓縮」等字眼,是作者的個人意見或事實陳述。

鍾認為,此等說法是作者基於當時社會事實,演繹出來的意見。他指評論文章大多會基於作者的分析而使用某些字眼,他舉例指上文作者使用「清算」一詞,但其他人或會使用「打壓」、「撥亂反正」等字眼,反映各人就該議題的觀點與角度不同。

控方指,作者在評論文章設定議程(agenda ),會影響思想較不成熟的讀者。鍾認為難一概而論,又指閱讀評論文章的讀者,不會對時事一無所知,加上在現今的輿論環境下,讀者能夠從不同途徑獲取資訊。他指,無法排除有人會完全信納某作者的分析,但相信人數不多。

辯方質疑文章非檢控基礎
官准提問「理解到佢劃果條線係點樣」

控方再引述文章另一段內容,提及「香港人或許有日會自覺已成為二等公民,繼而再次生出強大的反抗情緒」,詢問鍾是作者意見或事實陳述。辯方提出質疑,指該文章並非控方的檢控基礎,與本案無關。

法官郭偉健批准提問,指鍾可以回答文章有否煽動性,亦有需要了解他為何認為文章要下架,「理解到佢劃果條線係點樣」。鍾供稱,因擔憂文章鼓吹、仿效恐怖主義和武裝起義,所以認為不適合刊出。

控方再詢問文章所指的「打壓者」是否當權者,鍾表示「可以咁演繹」,但他只能猜測或詮釋作者意思,認為或可指「自動請纓、搖旗吶喊」的黑社會。

鍾:分析政治形勢摸索紅線
不刊關於港獨、分離主義文章

控方及後列出建制媒體就《立場》刊出該文章的評論。鍾指未看過《大公報》文章,但記得當日早上將文章下架後,下午有建制團體請願。控方指當時《港區國安法》已出爐,社會上有聲音針對《立場》,詢問鍾有否「醒一醒」,日後需更小心篩選文章。

鍾指,自 2020 年 7 月訂立《港區國安法》後,關於港獨、分離主義的文章已不會刊出,又指《立場》一直分析政治形勢,摸索「紅線」。及後法庭在唐英傑案裁定「光時」構成鼓吹港獨,亦再有相應調整。

官質疑鍾沛權強調持平報道
為何不轉載《大公》評論

法官郭偉健質疑,鍾沛權要求文章即時下架,「可能知道闖咗啲禍、做咗啲唔恰當嘅嘢」,又指他供稱以持平方式報道,「依家睇到大公文匯出咗份評論,唔知係編輯 editorial 定博客,好明顯係直接回應」,若要「解除個禍」應轉載「大公文匯」文章,「睇到你哋真係切割」。

鍾供稱,當時沒留意《大公報》的評論,只知道有團體示威請願。法官追問,「當時你哋冇諗過睇官方(報道)有咩嘢講?關於建制派、中央政府嘅 primary sources(一手資料),仲要指明你哋《立場》喎,冇人傳返畀你聽咩?」鍾回應指,根據其編輯判斷,有關北愛爾蘭抗爭該篇文章,屬錯誤發布,當時已盡快下架,「唔覺再有需要提及呢篇文」。

法官質疑,該文章已在 Facebook 發布,「你知道喺社交媒體可以去到好遠?」鍾回應指「冇諗過問《大公》轉載」,法官指「咁用新聞報道方式,問都唔使問啦?」鍾認為沒需要。

伍淑娟聞言指,雖然文章已下架、只出現了數小時,但「去到台灣(網站)都有人 cap 返?」鍾表示,無法否認文章經過社交媒體,會被轉載至更遠地方,並提到「某些陣營」經常監察《立場》發布的文章﹐「佢哋可能最快睇到我哋文章,做個紀錄」。

鍾否認「武漢肺炎」污名化中國
後因政治壓力棄用

控方另提及《橙新聞》的評論文章,指文章提到《立場》仍使用「武漢肺炎」,是污名化中國。鍾稱不認為「武漢肺炎」污名化中國,指媒體在疫情初期普遍使用此詞,又有港大醫學院教授認為字眼有一定合理性,故此一直沿用,後來是因為政治壓力,而在 2021 年 10 月後轉用其他用字。

控方詢問,至被捕後是否仍覺得「武漢肺炎」沒有污名化中國。鍾同意,並指此字曾經出現,有一定歷史原因。控方再問,即使世衞已發聲明指疫情不是沿自中國,《立場》是否仍不接受。鍾回應指,一方面受到政治壓力,另一方面「武漢肺炎」一詞越少人使用,共通性減低,若繼續堅持使用會「自絕於」與他人溝通,故其後放棄使用。

DCCC265/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