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人案|岑子杰、王百羽、譚凱邦、李嘉達出獄 案情求情回顧 料年內尚有5人出獄

47人案|岑子杰、王百羽、譚凱邦、李嘉達出獄 案情求情回顧 料年內尚有5人出獄

分享:

« of 9 »

攝:Nasha Chan、COY 及其他傳媒提供

第二批出獄 4 人 清晨由車接走

周五清晨大約 5 時 45 分,總共 9 架拉上窗簾的車輛駛離 4 人服刑的監獄,車廂全遮蔽;監獄外有警員戒備,傳媒只能在遠處拍攝。

李嘉達於清晨約 6 時 15 分返抵觀塘翠屏北邨,他載口罩、穿白衣加短袖外套,身型較還押前明顯消瘦。他下車後,有記者問他服畢刑期的感受,李點頭,並低聲稱「辛苦晒辛苦晒」。記者再問其他問題時,李再答「辛苦晒」。

有警員較早時到場,要求記者出示身份證並登記,又指大廈範圍內為私人地方,「議員如果唔想講就唔好打擾」。被問到李嘉達會在哪個位置下車,警員回應 「依啲國家機密」,指不可以說。

岑子杰則於約 6 時 33 分回到佐敦文英街的住所,他穿 The Grand Parade 六色彩虹 T 恤,記者問他有沒有感受時差點跌倒,他提醒「小心小心」。被問及是否被要求不公開說話、心情等,岑稱「等我陪一陪我啲屋企人,晏晝再講」。

至於王百羽,有車輛將他送回元朗的住所。據悉,譚凱邦亦已回家,回到家人身邊。

47人案.特寫|陷獄1548天 岑子杰重獲自由的第一天

4 人選擇認罪 判囚 4 年 3 個月

岑子杰、譚凱邦、王百羽、李嘉達被起訴後一直還押。他們選擇認罪,被裁定屬於「積極參加」,以判囚 7 年為量刑起點,經認罪、對法律無知、過去任區議員或曾服務社區等減刑,最後被判囚 4 年 3 個月。

法官另在判詞反駁岑子杰的求情理由,指會否因獄中行為良好而獲懲教署減刑,並非法庭的考慮範圍;又認為譚凱邦患不同皮膚病、需入院治療不構成額外困難,故不減刑。至於王百羽,官指信納他已改過自身,相信有關部門將來決定王能否提早釋放時會予以考慮。

岑子杰就本案被起訴時 33 歲,現時 37 歲。(資料圖片)
岑子杰就本案被起訴時 33 歲,現時 37 歲。(資料圖片)

區諾軒作供:
岑子杰在九西會議質疑否決預算案

時任社民連副主席岑子杰,他 2019 年當選沙田區議員,因本案繫獄時宣布辭任,並在 Facebook 發表感言,稱「關於我辭職的原因,我相信大家都了然於心。或者大家都會諒解我的無可奈何,但我仍必須為我未能履行足四年的服務諾言而道歉。」

岑在初選時參選九西,獲 25,670 票,排首名出線。他其後報名參加立法會選舉。

案情指,岑於 2020 年 4 至 6 月多次在示威集會、社交媒體等,積極遊說對抗中央及政府、反對《國安法》,其選舉單張提及在立法會中取得多數席位,以取得否決權,逼使政府答應「五大訴求」等,顯示他會在立法會對抗政府的堅定信念。

此外,社民連曾發布〈決議文〉,提及為港人奪得「全面否決權」,可直接否決「惡法」和「不義撥款」,以制衡中共「全面管治權」、為實現「五大訴求」踏出關鍵一步,「並以此反過來持續向暴政施壓」等。

初選組織者、控方證人區諾軒供稱,岑子杰在九西協調會議質疑否決預算案,區稱「佢嘅說話係講抗爭邊有人及得上社民連,但係有一啲民生議案,佢係要支持,例如全民退休保障。」

區後來為岑寫求情信,指岑的反對在九西未將否決納為共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又指岑在組織公眾活動時遵守非暴力原則,以及維持與警方磋商,亦是岑的信念。

不認罪的社民連梁國雄,指社民連不會無差別否決,惟 3 名高院法官指該黨其後發表〈決議文〉,認為顯示出立場最終改變,裁定梁罪成。

2023 年 6 月 29 日,繫獄的岑子杰由懲教署押送到終審法院應訊,他就同志婚權案司法覆核提出終極上訴。(資料圖片)

岑繫獄時力爭同志平權
司法覆核案終極勝訴

岑子杰曾任「民陣」召集人、「彩虹行動」成員。他於 2018 年提出司法覆核,爭取同性婚權,並在 2022 年繫獄時,就案件提出終極上訴。

終審法院 2023 年以大比數裁定岑子杰部分得直,指香港沒有提供任何替代途徑,在法律上承認同性伴侶關係,違反《人權法案》。終院裁定,政府須設立替代法律框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社會需求及獲取合法身分認同,有關命令暫緩兩年執行。

至於岑另提出香港不承認同性婚姻及外地同性婚姻屬違憲,則被終院一致駁回。

王百羽
王百羽就本案被起訴時 30 歲,現時 34 歲。(資料圖片)

王百羽
王百羽回家後,在 Facebook 發布的近照。(Facebook 圖片)

王百羽指父母為「天下間最好」
為未能完成任期抱歉

王百羽清晨由車接載返回元朗的住所後,大約 10 時 40 分在個人 Facebook 發布近照,顯示精神抖擻、身型健壯,較還押前清減不少。

他為「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的發言人,曾組成「IT Vision」成為特首選委。2019 年,他擊敗工聯會陸頌雄,成為元朗區議員,在還押期間辭任。王初選時參選超級區議會功能界別,獲 71,706 票,排第三名出線。

案情指,他曾出席抗爭派記者會,提及抗爭派都決心抵抗「極權政權」,另曾稱若「五大訴求」沒落實,他們的「最大公因數」一定是堅決反對《財政預算案》。案情又指,王曾呼籲公眾聯署,建議美國制裁香港,以及曾簽署聲明譴責《國安法》。

求情時,王百羽的代表大狀稱,王是基層出身,為家中第一人上大學,畢業於科大;其後於科技界工作,工作繁忙仍服務社區,在區議會出席達到 100%。而王的工作量龐大、艱辛,故身心承受壓力,年紀輕輕便患上高血壓,至今仍要服藥控制。

還押時,王的體重減了約 20 公斤。他亦對沒能完成區議員任期深感抱歉,望完成刑期後續以專業服務社區。

王親撰求情信提及家人,稱「家庭是我最珍視的寶物,我非常渴望可以早日回家,擁抱家人,好好地盡孝道,孝順父母…他們是天下間最好的父母,直至今日,我的家人對我都仍不離不棄,我十分感激。」其大狀在庭上讀出信件,王以紙巾拭淚,雙眼、鼻子通紅。

譚凱邦
譚凱邦就本案被起訴時 40 歲,現時 45 歲。(資料圖片)

譚凱邦求情指無意再涉政治
不再倡環保議題

譚凱邦是「環保觸覺」創辦人,曾任職中學老師。他 2015 年成為馬灣區議員,2019 年成功連任,在還押期間辭任。譚為新民主同盟成員,在本案被捕後退出。譚在初選時參選新西,獲 4,865 票,排名第八落敗,沒報名參與正選。

案情指,譚於 2002 年 6 月在新民主同盟選舉活動中宣布參選初選,承諾會兩次無差別否決《財政預算案》,以實現「五大訴求」,另曾在 Facebook 發帖提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譚凱邦獲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撰信求情,表揚他為環保出力,而譚一直視環境議題為首要提倡的議程。譚的代表大狀指,譚在獄中修讀屋宇管理,未來無意接觸政治,甚至不再提倡環保議題,以免涉足政治。另透露譚舌下有腫囊、有皮膚問題,指他在囚的情況比平常人辛苦。

李嘉達
李嘉達就本案被起訴時 29 歲,現年 33 歲。(資料圖片)

李嘉達擬出獄後成婚
難再任社工 望續投身社福界

李嘉達原為註冊社工,他參與成立「公民自主力量」,亦是獨立樂隊的主音及填詞人。李 2019 年擊敗前觀塘區議會主席陳振彬,成為區議員,在還押期間辭任,在 Facebook 稱感激支持,「抱歉未能走到最後」、「能成為香港人曾經的代議士,是我畢生的光榮。」

李在初選時參選九東,獲 15,194 票,排第三名出線,有報名參加立法會選舉,亦有出席抗爭派記者會。

案情指,李嘉達的選舉單張承諾積極運用《基本法》賦予立法會的權力,逼使政府回應「五大訴求」,重申「要抵抗赤化,捍衛『香港人』的反抗意志」。另曾在 Facebook 發帖稱,抗爭派應拒絕簽署任何同意《國安法》的聲明。

求情時,其代表大狀陳德昌稱,李出身自工人階層家庭,他在內地出生、3 歲來港;畢業於港大社工系,定罪後難再從事社工;又指他成為區議員是因在 2019 年見到許多年輕人悲傷無力,望自己能影響更多人,而參選初選是希望在更大的政治平台改變現況。

陳德昌指,李認為報名是他步入黑暗之時,回看為錯誤,亦為他墮落之始。陳指李還押長時間,引李稱被押離赤柱監獄時,沿途看到「樹綠天藍日麗,所有事物都很清新」(The trees are green, the sun is bright, the sky is blue, everything is very refreshing)。

陳指對李的說話頗驚訝,指自己不時去赤柱都沒留意這些事物,稱李已改過更生,重申李望未來續從事社福界、戲劇老師及治療師,服務社區。被告席的李一度抹眼。

李嘉達獲 41 封求情信,有非牟利機構擬聘請他為研究助理。還押期間,李的祖母去世,女友等候他成婚,因他為家中獨子,望出獄後舉辦正式的婚禮,邀請親友觀禮。

至今 8 人出獄 今年料尚有 5 人

《法庭線》亦整理餘下在囚被告預計刑滿獲釋時間,料今年仍陸續有 5 人出獄,分別為馮達浚、劉澤鋒、吳敏兒、袁嘉蔚及徐子見。而另外的 12 人預計將於 2030 年或之後才出獄。

第一批獲釋的 4 名被告毛孟靜、譚文豪、郭家麒、范國威,在 2025 年 4 月 29 日出獄。他們在凌晨乘坐拉上黑簾的私家車低調離開(詳見另稿)。當天有傳媒拍攝到范國威回家情況。

目前僅毛孟靜有公開露面、重用其社交媒體帳戶。她出獄後曾發帖文,形容入獄是「超現實」,又稱多得社交安排,令她不致孤獨與無聊,亦完成了閱讀超過 300 本書,亦繼續學習法文,「我記掛仍在獄中的同案被告」。(詳見另稿

何桂藍、陳志全、梁國雄、鄒家成等 12 名不認罪被告,已提出定罪及或刑罰上訴;黃子悅、譚得志兩名選擇認罪的被告則提刑期上訴。律政司則就劉偉聰的無罪裁決提出上訴。司法機構網頁最新顯示,上訴庭將在 7 月 14 日開始處理 14 人的上訴許可申請,以及律政司的上訴,料需時 10 天。

47 人案判刑專頁:他們為何面對這樣的判刑?

案件圍繞 2020 年民主派初選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案情圍繞 2020 年 7 月民主派就立法會換屆選舉所籌辦的一場初選。

控方指,案件始於戴耀廷在 2019 年區議會換屆選舉之後,在《蘋果日報》發表〈立會奪半 走向真普選重要一步〉,回應區選「超高投票率」,稱一旦立會過半,可運用財政權迫使特區政權考慮公民的真正需要,及動用《特權法》成立具有傳召權力的專責委員會。

時值反修例運動,2019 年的區議會選舉錄約 294 萬人投票,投票率約 71.2%,創下最高紀錄,而民主派共取得其中 389 席,在 17 區區議會掌握過半議席。

據控方證人區諾軒供稱,戴耀廷曾在 2020 年 1 月,相約他和其他民主派人士,討論區選民主派大勝,「要諗點樣再下一城,喺立法會點樣贏取民主派更多嘅議席」,亦「要去諗點樣爭取五大訴求」,以及要思考設立「公民參與機制」。

55 人被捕、47 人起訴
大部分不准保釋

案情指,戴耀廷其後協調民主派相繼在各區召開協調會議及初選論壇等。期間,公民黨辦記者會,聲稱若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不回應「五大訴求」,日後每一個法案等都會否決;鄒家成、梁晃維、張可森則發布〈墨落無悔〉聲明,質疑戴耀廷宣布參選人毋須簽署文件的做法。

初選最終在 2020 年 7 月一連兩日進行,總投票人次逾 61 萬。在此之前,全國人大通過在港實施《國安法》,時任政制局長曾國衞亦稱初選涉違法。在投票日之後,中聯辦指稱初選涉顛覆國家政權,部分經初選勝出出線的參選人,被選舉主任質疑立場,當中 9 人其後被 DQ。

同年 7 月底,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宣布選舉因新冠疫情押後至 2021 年的 9 月,指有關決定獲中央支持。2021 年 1 月 6 日,警方國安處拘捕 55 名與初選相關人士。同年 2 月 28 日,當中 47 人被預約拘捕,其後被起訴,大部分人一直不獲准保釋。

除了劉偉聰、李予信獲裁無罪,餘下 45 名被告罪成,當中 31 人認罪,14 人經審訊後被裁定罪成。他們被 3 名高院《國安法》指定法官陳慶偉、李運騰、陳仲衡,判監 4 年 2 個月至 10 年。

HCCC69/2022、HCCC7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