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供稱支持初選協調機制 「建制派有我都支持㗎」

《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供稱支持初選協調機制 「建制派有我都支持㗎」

分享:

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及《立場》所屬公司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案,周二(14 日)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30 日審訊。

控方圍繞涉案何桂藍的專訪盤問,指何等人參加初選目的,是解散立法會及逼使特首下台,質疑「咁嘅情況仲支持初選?」鍾稱自己是支持協調機制的原則,以初選形式進行,能夠反映真正選票分布是好事,稱「建制派有嘅我都支持㗎」,又指不同人有不同綱領,「交畀選民選擇」。

控方指,何在專訪稱「攬炒」、「逼中共打香港」,其主張是「顛覆政權」,會影響讀者想法。鍾沛權則指香港公民高質素,「佢哋對政府不滿,唔會因為一個年輕、新晉嘅政治人物而嚟」,而是源於政府不恰當行使公權力等因素。

控方另指文中提及「宇宙人在火星批評共產黨,UFO 降落香港時可能會被捕」,問鍾有何看法。鍾指作者比喻境外行為亦被視為觸犯《國安法》,他認為寫法公道。法官郭偉健聞言稱,控方是詢問鍾的看法,「唔係問你公唔公道」,指鍾拒絕回答,「對你自己冇咗申述機會」。鍾供稱審批文章時,只會考慮其能否自圓其說,「唔會進入思考我係咪同意(文中論點)」。案件周四(16 日)續審。
控方播初選論壇片段
指何桂藍稱「香港需要破局」

控方代表為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辯方代表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黃卉儀,案件由法官郭偉健審理。

控方第 9 日盤問鍾沛權,續圍繞民主派初選及涉案何桂藍的專訪。鍾沛權供稱,他由 2014 年底與何桂藍共事,何在 2017 年中轉任另一間傳媒機構,其後往歐洲讀書。2019 年 6 月初至約 10 月,何放暑假回港,在《立場》任職兼職員工,何亦曾在外國為《立場》採訪示威活動。

鍾在盤問下稱,他與何桂藍會聊天、交流,大約知道對方的政治取向,但她在初選時發表的具體想法,例如她進入議會的角色,則於初選才第一次聽到。

伍淑娟引述〈何桂藍專訪 — 除下記者證後,還有人與她同行嗎?〉內容,指文章主要提及何桂藍為何由記者轉為從政,以及其政治取向及背景,並在庭上播放新界東初選論壇。在片段中,何桂藍接受傳媒人李慧玲提問,李質疑她「除低記者證」的說法,「走入議會,係咪為咗薪津」。何回應指「香港需要破局」﹐但記者與抗爭者的身分不可以混淆,所以才「除低記者證」。

控方指文章提供平台讓何解釋理念
鍾:何屬新晉政治人物 有新聞價值

伍指,繼初選論壇後,涉案文章再次提供平台、渠道,讓何解釋為何「除低記者證」。鍾不同意控方說法,指何是新晉、矚目的政治人物,有新聞價值,預期她會在初選中得到高票數,應盡量詳細介紹其政治主張。

鍾續指,並非因為初選論壇、李慧玲的質問,而將文章的採訪焦點放在何桂藍轉換身分,而是一開始預備訪問時,記者楊天帥已有此想法。伍聞言問,兩人當時是「傾好晒點訪問?」,鍾稱有大概方向,並會在事前做資料搜集。伍續問,當時他與楊是否知道何已簽署「墨落無悔」聲明書,鍾稱他們知道,但不清楚細節。

控方質疑初選目的是阻撓政府
為何鍾仍支持初選

何桂藍在論壇片段中、參選人互相質詢環節,提及中共資金正蠶食香港經濟架構、香港警察背後有中國公安撐腰,又指 7.21 元朗事件是無差別恐襲。伍指何的立場清晰,詢問其口中的「破局」是甚麼意思。鍾稱沒有充分資料演繹其說法﹐又指對何口中的「破局」不太清楚,當時或理解成肢體抗爭、對議案及法案有更堅定的反對和阻撓,與傳統民主派的抗爭意志有分別。

伍淑娟追問,目的是否包括「解散立法會、逼使特首下台」、上述兩者是否何的「破局」手段之一,鍾沛權稱「有咁嘅可能性」。

伍續指,何當時已簽署「墨落無悔」聲明書,是否想無差別否決預算案及癱瘓政府。鍾重申,知道部分抗爭派的理念是無差別否決預算案,但不記得何有否提「無差別否決」,認為可以形容他們的手段,是比較徹底反對及阻撓政府。伍質疑,「你咁嘅情況都仲支持初選?」鍾稱,「我個人支持有個協調機制,建制派有嘅我都支持㗎」,又指初選是協調機制下的「手段」。

鍾稱支持初選協調原則 
能反映真正選票分布

鍾解釋,香港選舉沿用比例代表制,如果同一陣營有太多競爭,未必能夠反映民意、分薄票源,甚至會扭曲選舉結果,形容情況可惜。伍追問,鍾是否支持 35+ 初選,鍾重申是支持初選協調的原則。伍再指,參選人有抗爭目的,質疑鍾「仲支持?」鍾重申,比例代表制令不同陣營之間、互相不必要地分薄票源,有協調機制,能夠反映真正選票分布是好事。

他又指,不同人有不同綱領,「交畀選民選擇,大原則係支持協調,我唔會為辯護掩飾、否認任何嘢,對政治事件睇法,唔影響從事傳媒嘅判斷」。伍將鍾的解釋歸納為「支持機制、唔理(參選人)目的」,鍾認為協調機制以初選方式進行,「我支唔支持就止於呢步」,至於後續發展,他會以觀察、旁觀角度看待。

鍾舉例指,「可能你好多嘢可以問我支唔支持,我估你之後會問,我支唔支持透過否決財政預算案癱瘓政府,我係冇立場,普選我係支持」。他又指,控方就很多爭取手段、具體政治行動及綱領詢問,他重申自己是沒有看法,係「旁觀留意事情發展」。

伍追問,「你意思係某階段,目的出咗黎,對社會冇利益,你就變冇立場?香港停擺有利益咩?」鍾回應指,控方在很多政治事件、議題上,增加前設及後續發展,要求他作出判斷,「我確實對好多呢啲手段、策略,係用旁觀態度留意住,冇自己睇法」。

控方指傳媒能引發輿論戰
鍾:傳媒基於公眾利益設定議題

控方進一步就何桂藍專訪內容盤問,指文章提及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傳媒往往能夠影響公眾想些甚麼」,伍淑娟認為傳媒能引發輿論戰,在不同議題上「發力」。鍾指,傳媒是基於公眾利益、人權等基本核心價值設定議題,質疑「伍檢控官,你想演繹為傳媒為咗同政府打對台」。

鍾續指,「冇一個傳媒係完美擔負第四權角色」,若傳媒可以百花齊放、擁抱不同原則,自主地運作是好事。伍淑娟稱「傳媒冇立場係重要」,是否應「盡量中立」?鍾指,沒有一間傳媒是中立,「我會用持平(形容),可能係一個機構對某啲議題特別重視,對大嘅政治事件、政策會有判斷」,但同時要包容批評及異議,盡量引入不同聲音。

官要求鍾交代自己看法
指法庭需考慮其對文章認知

就何桂藍專訪提及「送中變相合法」,鍾表示 2019 年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對跨境執法存有疑慮,如 2015 年銅鑼灣書店書件、2017 年內地商人肖建華在港被帶回內地受審,令人憂慮異見人士會被「送中」。鍾續指,《港區國安法》列明,在特定情況下可將疑犯移交至內地受審,印證過往的憂慮是存在。

文中提及「宇宙人在火星批評共產黨,UFO 降落香港時可能會被捕;無保釋、無陪審團、秘密審判、指定法官,應有盡有」。鍾指作者的行文風格比較佻皮,比喻境外行為亦被視為觸犯《國安法》。伍詢問鍾對文章的看法,鍾稱寫法公道,法官郭偉健聞言稱,控方是詢問鍾的看法,「唔係問你公唔公道」,又指他同意發布文章,法庭需考慮他對文章的認知,「你唔講唔答,對你自己冇咗申述機會」。法官又指,並非要批評鍾的證供,「想解釋畀你聽,伍專員問嘅問題有佢關係喺度,你發布時心態、動機係點,你直接答。」

鍾表示審批文章時,只會考慮文章是否能夠自圓其說,「唔會進入思考我係咪同意(文中論點)」,又稱尊重同事一貫活潑、佻皮的風格。

伍淑娟提及,有人在何桂藍的專訪下,留言「立場仲要寫幾多篇捧佢」,鍾表示,該帖文有不少人批評何,稱她為「政棍」,亦有人留言支持《國安法》和《警察》,不認為文章是「捧」何。鍾又指,或是因何在 2019 年任職《立場》記者,「對幾多人嚟講係幾深刻,即使佢已離職、用其他身分參與政治事業,好多人可能仍然將佢同我哋機構連繫」。

控方指何主張屬顛覆政權
鍾:對執政政府不利

伍另詢問鍾,在何桂藍競選的新界東選區,《立場》有否訪問其他候選人;鍾稱當時曾訪問鄒家成、楊岳橋、民主黨等人。法官追問,專訪是否增加何桂藍「打低」其他候選人的勝算;鍾認為「好難講」,指新界東選區的選民,或是素來支持傳統民主派,「可能唔中意呢種路線」。

伍續問,何桂藍是否因《立場》專訪而提升知名度;鍾表示,當時何的知名度已很高,增加曝光率是「客觀效果」。伍指,何是初選「票后」,鍾認為這是結果,「唔知係咪因為我哋文章,攞多咗定攞少咗票」。

伍又指,何桂藍在文中提及「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攬炒」,其主張是「顛覆」。鍾不同意,指「顛覆」字眼不準確。伍續問,何在文中稱「逼中共打香港」,質疑顛覆訊息清晰;鍾重申不覺得等於顛覆政權,「對執政政府不利,只可以咁講」。伍指出,即使不考慮《國安法》,何桂藍的言論仍有問題;鍾指,作為新聞工作者,處理新聞時不會理會提倡是否有問題,只考慮其公共性和公眾利益。

至於鍾的個人看法,鍾表明不支持、不同意制裁手段,基於他對外國政府歷史、利益考慮的理解,「唔覺得係有效、達到佢哋期待嘅政治目的」,但強調自己的立場,與是否發布文章無關。

鍾:市民對政府不滿 並非源於何桂藍專訪

法官郭偉健詢問,鍾有否想過文章對讀者帶來的影響,鍾稱只會考慮「值唔值得採訪」,沒想過文章會使人憎恨政府或某政治路線。法官續問,對讀者的影響可以是多方面,包括支持何桂藍、憎恨中央政府及諒解「攬炒」;鍾重覆指沒有想過,又指不認為文章有影響力。

伍淑娟詢問,何桂藍文章發布時,《國安法》已經生效,「外間有咁大質疑,唔會預計啲人聽咗佢講(受影響)?」鍾稱,香港公民是高質素,「佢哋對政府不滿,唔會因為一個年輕、新晉嘅政治人物而嚟,而係政府、政策、行為、不恰當公權力行使」。他又指,港人經歷反修例運動、國安法帶來的變化,已有自己的看法及擔憂,認為參選人的綱領並非加深公眾情緒,「佢哋都係呼應緊、回應緊公眾已經存在嘅情緒同訴求」。

控方指《立場》FB 追縱人數
與區選支持社運候選人票數相近

伍另指出,2019 年區議會選舉中有 290 萬人投票,鍾曾稱當中六成、約 170 萬人投票給「諒解運動」的候選人,而《立場》結束時 Facebook 有約 160 萬追蹤者,「兩個數都幾接近?你哋大部分追蹤者都係嗰批光譜嘅人士?」鍾笑稱「真係唔敢當」,指《立場》很多讀者並非在港,而是移居英國、加拿大,亦有馬來西亞的華人及台灣人,「都知大陸讀者用一啲方法成為我哋追蹤者」,指伍「你諗多咗」。

伍續指,部分追蹤者和諒解運動人士是否有「重疊」;鍾指不少讀者是建制派,「好多文章係建制派讀者留言批評,係最早會衝入嚟畀留言、互相 like 嘅操作,會長期留喺留言頂部」。案件周四(16 日)續審。

DCCC265/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