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修樹女工死因研訊 專家:吊臂因金屬疲勞斷裂 稱以油漆分析料不涉改裝

康文署修樹女工死因研訊 專家:吊臂因金屬疲勞斷裂 稱以油漆分析料不涉改裝

分享:

勞工處、警方委同一專家調查

據了解,涉事的吊臂,分成主臂、細臂兩大部分,每個部分有 3 節。吊臂上至少有 3 處加上名為「doubler」(接駁鐵筒)的裝置。而案發時折斷的部分,為其中一節裝有「doubler」的細臂。

綜合庭上內容,勞工處和警方在事故後,分別委託時任城大工學院材料及工程學系教授胡志文,提供專家意見。胡已於今年 6 月 30 日退休、移居英國,周二以視像方式作供。退休前,他曾刊登過逾 250 份論文,另曾在法庭出任過約 25 次專家證人,當中包括吊臂檢驗。

胡供稱,勞工處主要委託他檢驗涉事吊臂的材料、結構有否問題,「最大嘅工作係睇事故原因」;警方則想看,吊臂結構上的「doubler」,是否普遍使用作為加強物件的方法。他分別於 2022 年 5 月 13 日及 2023 年 3 月 6 日,向勞工處及警方遞交報告。

專家:吊臂因金屬疲勞斷裂

胡指,他以放大儀器檢驗斷裂的表面,發現有不同的細微裂紋,在斷裂前部向下一直伸展,「清楚見到係金屬疲勞嘅現象」。胡說下一步要分析,是材料、運作,抑或設計有欠缺以致金屬疲勞,不過因未能獲得原廠設計數據、選料資料,故他未能給進一步的專家意見。

據早前作供的勞工處一級職業安全主任衛樹基稱,他於意外後曾以電郵向意大利生產商 BENELLI 索取涉事吊臂的資料,對方一職員回覆指,原廠公司於 2013 年已結業,現由其公司接手,故沒有舊公司的相關文件。

西環 修樹工 死因
涉事康文署高空作業升降台吊臂車輛。(資料圖片)

專家:doubler 在工程上常見

胡又指,「doubler」在工程上「普遍得好緊要」,若「doubler」設計得好、尺吋合理,可提高機械的性能。胡另在吊臂上找到 5 個位置有焊接痕跡,包括斷裂位置。他指焊接後,金屬會增加硬度,「唔好處就係會變得脆弱」,舉例指就似瓷器,「好易脆開」。

在家屬提問下,胡指本機設計,傳力上依靠「doubler」,不過認為受力上沒有影響。至於焊接是用機器抑或人手,胡指未能確認。

專家稱分析油漆認為不涉改裝
官追問下修正說法

胡在報告中指,認為吊臂不涉改裝,庭上他解釋自己以「FTIR」(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做油漆分析,即把紅外線射向燒焊位和「doubler」,再讀其化學性能,得出數據「好有信心」是同一油漆,認為是焊接後直接再上油。

官問,是否只可說上油之前一定已有「doubler」,但胡實際上因沒有原廠資料,故不知此「doubler」是否真的原廠設計?胡同意。家屬問,「FTIR」是否只能驗出是同一油漆,但不知上油次序?胡同意。

專家:不認為有載荷問題

官另問,斷裂與升降台超出負荷有否關係?胡認為據目前資料,升降台最高載 2 人、共 200 公斤,當時亦僅有兩人在升降台上,「我唔覺得負載有問題」。

官又問,胡的報告建議機械使用若干年後,要做「無損檢測」(non-destructive test,簡稱 NDT),問胡何謂「無損檢測」。

胡稱「無損」即是「不會將物品破壞」,因一般要切割才可做物料分析,即會破壞物件;而無損則是採用超聲波等,檢查機件的重要部分,例如焊接位置,有否斷裂等潛在問題。

重新審訊、家屬續沒律師代表

事故發生於 2021 年 8 月 18 日,康文署港島西樹木組第 3 、4 隊在早上 9 時許抵達西營盤水街鋸樹,升降台上載有死者「茹姐」曾賽茹和傷者陳敬晚。至約 9 時 36 分,升降台吊臂急墮撞向大吊臂,兩人由消防員到場救出,曾送院後不治。

本案曾於 2024 年 4 月展開死因研訊,惟死者曾賽茹(終年 55 歲)的家屬,於開庭後擬聘律師,故押後至 12 月再重召證人重新審理。研訊由死因裁判官林希維主審、不設陪審團。

家屬方繼續沒律師代表,由死者的長子及幼子提問。死因研訊主任為大律師簡永輝;列作利害關係方的康文署及機電工程署,由大律師葉迪斌代表。

CCDI-716/2021(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