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黎確認介紹美前官員予蔡英文認識 支付訪台及顧問費 官關注為何非由台府支付

黎智英案|黎確認介紹美前官員予蔡英文認識 支付訪台及顧問費 官關注為何非由台府支付

分享:

黎完成 27 天主問
控方料盤問需時 10 至 15 日

早上繼續由辯方主問,在庭上展示 2020 年 12 月 5 日、黎還押兩日後的《蘋果》報道,內文提到黎向同事及讀者說:「無畏無懼,我們要繼續戰鬥」(No fear, we have to fight on.),問黎有否透過律師表達此訊息?黎稱,如果報道了就是有,也許只是想安慰同事、鼓勵他們,又指用到「繼續戰鬥」,因對於當時《蘋果》來說,「經營幾乎就是繼續戰鬥,因為是冒著被捕恐懼的風險來營運」。

黎另否認在《蘋果》停運一事上肩負角色,強調《蘋果》編採運作獨立。辯方完成主問,由控方代表周天行負責盤問。法官李運騰關注盤問需時多久,指他 5 月有另一宗長審訊要處理。控方預計需時 10 至 15 日,2 月中旬可完成盤問。

黎確認與蔡英文認識多年
與美國前國防副部長等為好友

控方展示開案提到的「政治聯繫圖」,針對美國退休將軍兼前副參謀長 Jack Keane、美國前國防副部長 Paul Wolfowitz 提問。黎確認 Jack Keane 是其好友,曾於「Live Chat 」節目擔任嘉賓,於 2016 年已認識對方。

黎又確認,特朗普在 2017 年至 2021 年任美國總統時,曾邀請 Jack Keane 出任國防部長,惟對方拒絕,同意兩人關係密切。至於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 Paul Wolfowitz 是黎好友,兩人於 2016 年至 2020 年保持聯繫。

至於台灣前總統蔡英文,黎指與對方認識多年,當他在台創業時,美國領事為他舉行派對,他與蔡在席間認識,而蔡的得力助手為江春男。

黎確認介紹美國前官員予蔡認識
並支付相關費用

黎在控方盤問下,提到介紹 Jack Keane、Paul Wolfowitz 予蔡英文認識經過。黎供稱江春男詢問他會否認識一些人,可向蔡解釋美國政府對台灣的想法和態度。黎遂推薦兩人,認為他們了解美國政府想法。

黎稱,他介紹蔡予Jack Keane、Paul Wolfowitz 認識後,他們曾於台灣會面 3 至 4 次,並由黎支付兩人訪台費,以及透過助手 Mark Simon 向 Jack Keane 支付顧問費。法官李運騰關注,為何不是台灣政府付錢?黎指,因是他的安排,又指 Jack Keane 是其朋友,故請他幫忙,但蔡不知道他向 Jack Keane 付錢。

控方問,所以是黎主動為他們付費,以換取他們的服務?黎同意。

黎指兩美官員身分敏感
諮詢一事須保密

控方展示黎與江春男於 2016 年 12 月 12 日的通訊,黎稱「現在是突破中國的時候了。若美國利用台灣,來影響中國在北韓和南海的交戰狀態,我相信會施加更大的壓力」。江回應,蔡希望約黎到寓所用膳。

控方問,利用台灣作為槓杆針對中國的想法,似乎由黎提出,他是否打算將想法傳予台灣領導人?黎指,這是美國政策,又指自己沒提出與蔡會面,是對方主動提出。

控方又展示黎於 2017 年 1 月 5 日向江、Mark Simon 發訊指,剛與 Jack Keane、Paul Wolfowitz 吃飯,提到 Jack Keane 成為特朗普私人顧問,並願意提供協助,要求江、Mark Simon 保密事件。黎另向江指,希望在蔡出國前,能與對方傾談 15 分鐘。

控方問,黎為何著兩人保密事件?黎指,蔡英文想知道特朗普政府對台灣的態度,此諮詢是獨立且非政治性,又指 Jack Keane 及 Paul Wolfowitz 身分敏感,因兩人曾是美國高級官員,須向美府申請許可,才可提供諮詢。

李素蘭關注,兩人以美國政府身分赴台?黎指不是,他們是應黎的邀請赴台。法官杜麗冰追問,不理解為何兩人以美國公民身分赴台,仍須保密事件?黎重申二人身分敏感。

黎否認是美台「中間人」

同日,黎向江發訊指,他已為與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會面準備好筆記,並發送江查看,著對方閱讀後銷毀。控方展示筆記內容,當中列明為「機密」,提到「沒有比台灣更好的槓桿了,在中國最要害地方,利用槓桿也最有效。」

控方問,黎是否宣傳美國利用台灣為槓桿?黎稱,當時媒體已有這些說法。至於為何須保密,黎解釋因自己是「在香港的中國人」,談論這些內容敏感。杜麗冰關注,黎在「Live Chat」節目也提到同一看法?黎指,節目距離當時已經是兩年後的事,情況有變。

李運騰追問,「Live Chat」節目在《國安法》生效後播出,「談及美國在台灣駐軍會否更加敏感?」黎重申,當時情況不同,提出這些意見不等於觸犯法律,他又認為是重要。

李素蘭質疑,黎是協調台灣與美國雙方的「中間人」?黎否認,指「我不會成為做這件事的中間人。我沒有資格這樣做」。控方其後展示 Mark Simon 於 2017 年 1 月 17 日向黎轉發波頓在《華爾街日報》撰寫的文章,指內容與黎予波頓的筆記相似。黎同意相似,但重申沒宣揚訊息。

黎指不與會 僅跟進兩人問題

控方再展示黎於 7 月 21 日與江春男通訊,稱「Paul 和 Jack 準備出發⋯我最後會跟進」,黎表示他從沒參與相關會議,只負責安排兩人的行程。

庭上提到,Jack Keane 及 Paul Wolfowitz 於 8 月 16 日抵達台北與蔡見面。3 日後,黎向江傳送一段摘要,提到十年合約確保台灣能源安全、招募美國退休將軍。黎解釋,上述內容是會議結束後,他和 Jack Keane 及 Paul Wolfowitz 在晚飯時談及的內容,因江不在場遂告知對方。

杜麗冰指,黎在同一訊息提到,這能為「老闆」(boss)提供與特朗普更緊密溝通的機會,問誰是「老闆」?黎稱是指蔡英文,指她不能直接與特朗普溝通,因「這會得罪中國」。

黎否認安排美前官員與蔡會面
與軍事升級相關

同月 21 日,黎向江發送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James Cunningham)的資料。黎解釋,因江表示要人協助與美國政府交涉,而黎認識郭明瀚,知道對方是外交官。控方質疑,黎協助台灣在美國建立外交渠道?黎強調,外交渠道早已存在,只是令其更有效。

控方指,黎及後再向江發訊,提到「招募美國退休將軍⋯作為提升軍隊整體質素」,及聘請「頂尖外交官」等。控方質疑,黎提到的「退休將軍」是指 Jack Keane?黎否認,強調是指一般退休將軍。

控方再指,Jack Keane 及 Paul Wolfowitz 與蔡英文會面提供建議,是關於軍事升級?黎否認,重申是關於特朗普政府對台態度。

HCCC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