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立場》被指煽動案|控方質疑鄒家成主張非法 鍾沛權:傳媒有報道戴耀廷公民抗命

《立場》被指煽動案|控方質疑鄒家成主張非法 鍾沛權:傳媒有報道戴耀廷公民抗命

分享:

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及《立場》所屬公司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案,周五(17 日)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32 日審訊。

控方續圍繞涉案鄒家成專訪盤問,要求鍾指出文章哪一部分,符合煽動罪條文的「例外情況」,即指出政府錯誤或缺點、矯正錯誤。鍾認為,受訪者所表達的內容,或看不到具體改善、建議,但他們的聲音是對政府及當權者的警惕、提醒。他以政治漫畫為例,指作者以圖畫表達不滿亦是提醒,政府應該要反省、檢討,「唔帶偏見、開放地接受意見,好多時政府會搵到(問題)根源」。

另外,控方指出鄒家成打算進入立法會否決《財政預算案》,指屬非法手段。鍾以戴耀廷公民抗命為例,指他當時提倡違法達義,不少主流媒體都有報道,及刊出戴耀廷倡議公民抗命全文,「因為佢呢個主張關乎公共利益、公共性」。控方質疑公眾毋須知道違法、激烈主張;鍾稱不同意,「我答多句,可能對我無乜著數,政府都要知道」。案件下周一(20 日)續審。

控方:鄒專訪有清晰政治意識
鍾:用字激烈但沒提具體行動

控方代表為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辯方代表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黃卉儀,案件由法官郭偉健審理。

控方第 11 日盤問鍾沛權,續圍繞涉案鄒家成及梁晃維的專訪。鍾沛權指,鄒家成專訪顯示他抗拒中國共產黨,但並非如控方所指「將國家變成敵人」,又不認為會煽動讀者仇恨中央,「咩情況係煽動罪呢,似乎包含惡意、欺騙、隱藏目的,以不正確手段去煽動對方針對政府、憎恨政府,但政治人物係真誠相信、提出政治理念」。

伍淑娟指,鄒家成在文中提及要繼續宣揚本土、尤其是說服更多不支持他們的人,質疑文章也是平台之一,讓鄒推廣政治理念,「你嘅目的幾高尚都好,客觀事實係你哋畀咗平台佢?」鍾認為,傳媒只是希望採訪及報道有公共性的人物,報道是否令受訪者得到支持或招來批評、反對,「呢個所謂後果唔係我哋考慮嘅事情」。

伍又指,鄒家成在文章的政治意識非常清晰,鍾不同意,認為相反是不清晰,指鄒使用「革命」、「圍堵」、「搏鬥」等激烈字眼,但除了否決《財政預算案》外,他沒有提及其他具體行動、手段,「其實唔係好知最後佢想做咩」。鍾續指,他甚至被本土派質疑是「偽勇武」、「偽本土」,「似乎之前冇咩激烈行為做出嚟」。

辯方關注控方四度追問
文章無提鄒「反共」原因

伍指,鄒家成受訪時只有 23 歲、指自己在 2016 年受影響,「點解憎大陸憎得咁誇張,文章睇唔到(原因)?」鍾指鄒家成在文中提出受「本民前」影響,伍聞言問「旺角暴動唔關中國大陸事嘛,點解撈埋一齊講?」鍾重申,沒有其他資料在手,認為「本民前」、「香港民族黨」當時的主張是一個線索。

鍾回答後,伍繼續追問,為何文章沒有提及鄒家成憎恨中央、「反共」的原因。鍾指相信作者有詢問相關問題,若鄒簡單回答,「受訪者畀個答案,唯有如實紀錄」,又指鄒受訪時已勝出初選,認為文章更需要交代他進入議會後的政治主張。

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關注,控方四度詢問相同問題,是否代表若文章探究受訪者「反共」原因,就不屬於煽動文章,「我想知我係咪可以喺結案陳詞,利用主控四次問呢個問題,講唔屬於煽動文章」。伍表示要視乎鋪排及內容。

控方問及,有大量年輕人如鄒家成一樣,抱有反對或敵對中共的想法;鍾表示由民調可見,年輕人不滿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比例高。控方續問,為何年輕人仇恨中央政府;鍾指如此宏大的問題,難以立刻給予周全的答案,但按其認知,2012 年反國教運動及 2014 年雨傘運動是因素之一,令年輕人對港府及中央「多咗睇法、意見」。鍾又舉例,李旺陽事件加深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和質疑,而內地異見人士的遭遇在過去十多年來,亦一直影響市民對中央的看法。

鍾提「中出羊子」被 DQ 證港府民心背向
控方:「違法就梗係要審查」

伍又詢問 1997 年後,中央政府有何例子,令到港人「提心吊膽」、民心背向。鍾舉例指,港府未有根據《基本法》落實雙普選,伍聞言指「雙普選要傾㗎嘛」。鍾解釋,雙普選落實無期,「香港人累積落嚟嘅失望、不滿係圍繞呢個議題,喺 2003 年之後,開始有好多唔同層面感受到啲變化」,自由似乎反而係萎縮緊」,又指港人在過去十多年對結社、言論、選舉及人身自由感到敏感及緊張。

鍾之後再舉出其他例子,包括港台節目《頭條新聞》遭建制派針對、銅鑼灣書店事件、中出羊子參與公職選舉被取消資格、港府以《社團條例》取締香港民族黨等。伍質疑,「唔應該要有政治主張審查咩?違法就梗係要審查啦」。法官郭偉健追問,中出羊子有何政綱,為何被取消資格。鍾指相信是中出羊子的政綱,使用較敏感字眼,又指當時確實有人擔憂一國兩制的「兩制」萎縮。

他強調,當時港人的認知是,只要具體上沒有非法手段、推動某些主張,香港仍可以容許激烈的政治主張,惟發生上述事件後,「細微變化係觸動到港人神經」。他又指,港人對港府失望及不滿、港府支持度不高是客觀事實,從很多民意調查可看到,「唔使自欺欺人」。

控方要求鍾提及文章如何指出錯誤
鍾:受訪者聲音就是對政府警惕

伍要求鍾指出涉案鄒家成的專訪,哪一部分符合煽動罪條文的例外情況,即指出政府錯誤或缺點、矯正錯誤。鍾指出,第四權發揮監察權力的角色,希望盡量包容異見、小眾、無權勢者的聲音,只要評估到事件並非孤立,反映到一定社群的聲音,正如涉案文章的受訪者是初選勝出者,是值得政府重視。

他續指﹐受訪者所表達的內容及姿態,或看不到具體改善、建議分析,但他們的聲音是對政府及當權者的警惕、提醒,「我成日覺得當權者有責任透過呢啲聲音,諗返點解要有呢啲意見、諗對方發出呢啲聲音背後嘅批評、不滿係咩呢」。

鍾:第四權正指出政府錯誤
錯誤批評不應被刑事追究

鍾強調,提出意見的人並非一定正確,「但唔可以隨便因為一條紅線叫做煽動憎恨,就去壓制呢啲聲音」,政府亦不應要求對方證明目的是否純粹指出缺點,「反過嚟政府要了解呢啲聲音,激烈又好,偏頗又好」。他又提及「極端例子」政治漫畫,指其諷刺政府、官員醜態,是難以被稱為指出錯誤及改正,「要訂立咁嘅紅線,好多針對政府嘅言論,好容易墮入煽動呢個咁嘅指控裡面」。

他憶述自己在荔枝角收押所還押、閱讀涉案文章,認為其只是紀錄受訪者主張及看法、他們對法例的批評,記者的目的亦顯然不是煽動憎恨政府。當時他想,第四權的角色正正是指出政府錯誤、希望政府矯正,「儘管啲意見好多時唔係來自我哋,而係採訪人物」,又指即使批評可能是錯,亦不應被刑事追究、被審查,認為當權者要包容意見。

伍質疑鄒家成專訪僅指出政治主張,沒有指出政府錯誤。鍾認為要從最廣闊、寬鬆理解,指政治漫畫的表達更簡潔,可能表達是情緒上的不滿。不過,表達不滿亦是對政府、當權者的提醒,政府應該要反省、檢討,「唔帶偏見、開放地接受意見,好多時政府會搵到(問題)根源,唔一定係內容已經有好具體批評政策、法例,然後具備改正建議」。

鍾:刻意禁制政治主張
反為政治主張帶上光環

伍再質疑,「我淨係(在文章)見到圍堵中央,你話我要點反思?我睇咗都唔明點反思?又冇講點解憎恨政府?」鍾重申民情、民意紀錄是有作用。伍指,鄒家成提出的政治綱領是不合理、不正確、沒根據。鍾指自己對鄒家成不太熟識,對於他所提出的「香港民族」主義,只能從文章中理解,「睇前文後理,佢係用得比較隨意,想強調香港人身分、而家面對嘅打壓來自中國大陸」,不認為是控方般描述。

伍稱聽過鍾的答案後,指他對政治、文化有深厚背景,但無可否認的是,並非每一個閱讀文章的人,都像他一樣對社會有很深理解。鍾稱「唔識判斷﹐你用我做一個 benchmark(基準)」。他表示,不應以危險思想為藉口禁止自由,要以自由去破除危險思想;若刻意禁制某些政治主張,「用你喺開案陳詞嘅說法,會為呢啲政治主張帶上光環,經更隱蔽情況傳播、唔能夠喺公開領域批評係仲危險」。

伍又稱:「我冇你咁深厚文化背景嘅人,我睇到就係反共、香港民族意念?同唔同意?」鍾稱「我覺得答咗你點理解」,強調不同讀者有不同吸收。

鍾引戴耀廷公民抗命
指關乎公共利益須報道

鍾稱不判斷「反共」主張是否非法,伍則指鄒家成有實質手段,打算進入立法會否決《財政預算案》。鍾稱當時不認為屬非法手段,又以戴耀廷公民抗命為例,指他在違反非法集結條例、願意承擔刑責的覺悟下,追求一個重大政治訴求、違法達義,「我哋作為媒體都要報道,所以你話鄒家成,冇輕易判斷到佢係非法」。

鍾續指,當時不少主流媒體都有報道,並刊出戴耀廷倡議公民抗命全文,「作為傳媒點解要登呢,因為佢呢個主張關乎公共利益、公共性,知道會引起討論,要畀大家知道⋯新聞界面對事件、政治主張,我哋諗嘅嘢,首先係資訊、公眾有無必要知道」。伍指「我都要將控方情況講你聽,呢啲咁嘅資訊,公眾無需要知道違法、激烈主張?」;鍾稱不同意,「我答多句,可能對我無乜著數,政府都要知道」。

控方質疑梁晃維專訪作者
以殺手鐧形容「DQ」

伍提及第三篇涉案文章〈【專訪】高歌《熱愛基本法》仍被 DQ 梁晃維:可能連區議員都時日無多〉,同樣由特約記者「盧斯達」撰寫。她引述內文指梁晃維參與初選,為港島區候選人,最終取得 14,743 票,成功躋身四張出線名單之一。她指,作者以「政權馬上使出 DQ 殺手鐧」形容梁晃維被取消資格,又指其政綱包括要求外國制裁,認為選舉主任有合理原因取消其參選資格。

鍾回應指,當時對於是否合理取消其參選資格存有很大爭議,亦有人質疑是否應由選舉主任作審查。伍指,「殺手鐧」是帶有意見的字眼;鍾認為只是平鋪直敍的事實陳述,認為可以開放解讀,作者是以較含蓄的方法形容取消資格情況。

就文章提及「連公民黨和梁繼昌都要 DQ」,伍指時任立法會議員梁繼昌,因曾到美國游說制裁本港官員而被取消資格,「同境外勢力對付返香港政府,咁都唔應該 DQ?」鍾表示無從判斷,重申即使他不認同尋求外國制裁有用,但其個人觀點並不影響審批文章的原則。

伍續指,既然鍾不同意外國制裁,但專訪中以此作為事實基礎,質疑基礎是否正確。鍾表示,應由公眾討論、判斷政治主張是否正確,重申自己審批文章期間,就算不認同受訪者的觀點,都不會作出判斷,而是作為旁觀角色,留意對方能否為其政治主張自圓其說。

DCCC265/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