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質疑警「大包圍」找證據檢控 非發現文章有即時風險而搜證

《立場》被指煽動案|鍾沛權質疑警「大包圍」找證據檢控 非針對涉案文章有即時風險

分享: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周五(31 日)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50 日審訊。鍾沛權在辯方覆問下,否認何桂藍、鄒家成等專訪有危害國家的實際風險,又指警方在 2021 年 6 月下載《立場》文章前,未曾提及文章內容不實,質疑警方在《國安法》生效、《蘋果》停運後,「因為我哋係《立場新聞》,有理冇理下載咗⋯最後揀咗 500 幾篇,喺裡面嘗試搵啲證據去檢控我哋」。

辯方又呈上鄒家成 FB 帖文,當中提到「大中華膠」,法官郭偉健聞言稱:「『膠』係咪一定負面?唔會褒獎?」鍾稱初時有人以此自嘲,亦有人不介意告訴他人「我係大中華膠、左膠」。辯方指,政治光譜廣闊,並非如控方所形容只有「黃藍」二分;鍾認為,在年輕政治人物中,不同派系對某些標籤的應用,「我只可以講係睇脈絡、前文後理」。案件下周一(4 月 3 日)續審。
鍾指若要「捧」何桂藍
毋需花大篇探討其角色轉變

控方代表為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辯方代表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管致行,案件由法官郭偉健審理。

辯方第 4 日覆問鍾沛權,圍繞涉案初選候選人何桂藍、鄒家成及梁晃維專訪。就控方指控《立場》「捧」何桂藍,為她增加曝光率。鍾認為,《立場》若要「捧」她,毋需花大篇幅探討何由記者轉身從政、如此備受爭議的議題,認為對何而言並不討好。惟他認為,何桂藍因反修例運動時的記者角色為人認識,累積人氣和支持度,若最終能參與立法會選舉,很大機會當選。他認為何具有特殊性,故同意記者的側重點,圍繞其角色轉變討論。鍾又指,作者沒有在文中流露對何參選及「攬炒」的看法,重申文章未必十分透徹,但採訪角度可以豐富大眾討論。

辯方另呈上何桂藍接受《眾新聞》、《端傳媒》及「Spark • 撻著」的訪問,鍾稱 3 篇文章焦點同樣是介紹何桂藍的主張,當中鋪排她如何形成主張及思想來源。資深大律師余若薇指,涉案文章與三者內容大同小異,鍾稱《眾新聞》、《端傳媒》文章有質素、在行內被推崇,「估大家意圖都一樣」,都是考慮公眾利益,認為何的政治主張及未來計劃要記錄。

鄒家成 FB 帖文提「大中華膠」
官:「膠」係咪一定負面?

就鄒家成的專訪,鍾早前供稱鄒表達空泛,他在辯方覆問下補充,鄒沒有在文中解釋何謂「激進理念」、「光譜轉移」等,「會難啲說服到人」,指政治人物的主張是否獲讀者接受,視乎其論述能力,重申《立場》並非為他們「賣廣告」、增加曝光率。

余呈上鄒家成 3 則 FB 帖文,當中 1 則提到「《國安法》帶來嘅,係終於破滅『大中華膠』 40 年嚟嘅幻想」,詢問甚麼是「大中華膠」。鍾解釋是認同中國人身分及中華文化,希望中港兩地可以互相支持。法官郭偉健聞言稱:「『膠』係咪一定負面?唔會褒獎?」鍾稱初時有人以此自嘲,亦有人不介意告訴他人「我係大中華膠、左膠」、「你話我膠都好,我就係膠」。

余續指,政治光譜廣闊,並非如控方所形容只有「黃藍」、「建制、非建制」二分,「同一光譜都有好多唔同側重」。鍾認為「大中華膠」等標籤,沒有公認及準確定義,在年輕政治人物中,不同派系對某些標籤的應用,「我只可以講係睇脈絡、前文後理」。至於鄒在 FB 帖文提到「民主回歸派」,鍾解釋香港回歸前有不同討論,當中有人支持回歸但要求實施民主制度。

鍾質疑警針對《立場》
以「大包圍」方式搜證

被問及上述兩篇文章會否危害國家安全,鍾稱「絕對唔會」,指警方 2021 年 6 月在《立場》網站搜證前,從未指文章內容不實、抹黑警方,他亦未曾收到執法部門的信件和聲明。他質疑警方在《國安法》生效、《蘋果》停運後,「突然要針對《立場新聞》去搵文章」。

他又指留意到,警方並非因涉案 17 篇文章有即時實際風險、涉煽動仇恨而作出調查,而是以「大包圍」方式搜證,「因為我哋係《立場新聞》,有理冇理下載咗,唔知準則係咩,最後揀咗 500 幾篇,喺裡面嘗試搵啲證據去檢控我哋」、「先諗咗要針對嘅對象,再搵材料有咩啱使」。

鍾指「DQ」依法不等於合理
辯方引石永泰致辭佐證

至於梁晃維的專訪,控方盤問時質疑梁稱「講『那四個字』就被拉」沒有事實基礎,鍾在控方要求下猜測該四字是「光復香港」,又指相信文中那一句,是受訪者的擔憂。余形容「你同主控官有個幾有趣嘅討論」。鍾回應指「我覺得有少少無聊」。余稱因應控方質疑,「提出更強的事實基礎」,遂引述港府聲明指「光時」口號有「港獨」含意,又引報道指有人在鐵閘貼「光時」海報被捕。

就控方指梁在文中稱遭政府「瘋狂 DQ(取消資格)」,質疑他詆毀制度,又指有法可依;鍾當時反駁依法不等於合理。辯方遂引述前大律師公會主席、資深大律師石永泰 2015 年於法律年度開啟典禮致辭指, 「官方不停以『我們依法辦事』回應,尤其會令人誤以為社會上的一些現象,都是法律規定的必然產物」。鍾同意石永泰的觀點,「呢度寫得非常好」。

鍾亦不認為文章煽動仇恨及叛離,指梁晃維原就讀港大生物醫學系,很有前途、甚至可以被形容為精英,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從政,很有新聞價值,《立場》想記錄其心路歷程及政治主張。鍾又指「我相信國家好強大」,包括維護國安的資源和意志,「唔認為呢類文章可以帶嚟實質風險」。

鍾指《立場》充分報道各方回應
沒詆毀抹黑警方

就涉案博客文章、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撰寫的〈這星期給香港人的通識題〉,當中提到「快必」譚得志被控煽動、12 歲女童買顏料被警員膝壓制服等事件;控方指沒有事實鋪陳。辯方引述《立場》法庭報道,指記者列出譚被控等詳情和控方資料,鍾稱法庭報道一向詳盡交代各方理據。

至於女童被警員膝壓制服﹐鍾否認文章隱瞞事實基礎、詆毀警察,強調《立場》充分、如實報道女童母親、警方等回應,又指作者將事件與 7.21 元朗事件類比,並非穿鑿附會、捏造事實,「透過對比,質疑警方執法標準不一,係有意思嘅質疑,去到今時今日警方都要解答⋯如果我仲係編輯,今日攞返出嚟,相信仍呼應到好多香港人嘅疑問、想得到解答」。

鍾指美國歷 911 事件後比港更不穩
仍容許討論恐襲背後成因

另外,控方盤問時舉例「9.11 事件」後會否訪問拉登,詢問鍾審批文章的界線,鍾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相關指引,辯方遂呈上相關文件,指其中一章提到訪問恐怖分子有何注意事項,以佐證其說法。余提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刊出拉登訪問,是否代表「CNN」支持拉登。鍾不同意,指當時有聲音提出「9.11 事件」背後的深層成因,是美國霸權、帝國主義、中東政策等,這些言論被激烈批評,指控是合理化恐襲甚至叛國,亦有人因此受到死亡威脅。

鍾重申在言論自由下,上述輿論仍是容許發表,又指在社會氣氛相對平靜後,相關言論被輯錄成書,個別意見仍在社會上討論。他指,即使控方「題外話」地提出此例子,他仍認為思考有意思,又指美國經歷 9.11 事件後,社會較 2019、2020 年的香港更敏感和不穩,「但人哋都仲可以容許呢種討論」。

DCCC265/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