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職工盟屬會街站派防疫品被指違限聚 工會幹事質疑警差別對待 容許建制工會設站

職工盟屬會街站派防疫品被指違限聚 工會幹事質疑警差別對待 容許建制工會設站

分享:

2020 年 5 月 6 日,職工盟屬會「建築地盤職工總會」,於金鐘海富天橋設「金鐘和你 Lunch 之攞物資」街站,派發口罩等防疫物資。10 名參與者遭票控、當中 6 人已繳罰款 4,000 至 4,500 元,另 4 人否認一項「參與受禁羣組聚集」,案件周三(10 日)在東區裁判法院續審。

時任工會幹事供稱,當年調查發現工友缺乏防疫物資,設站為支援疫情期間無助的工友,另提及早前設觀塘街站時被警方阻撓,稱滋擾民居及可能違例,才選擇人流較少的天橋。控方詢問,事後曾否主動查詢如何避免觸犯限聚令,幹事稱沒有,強調防疫街站獲法例豁免,又反問「點解建制工會擺(防疫街站)就冇問題?」指曾於現場詢問差別對待的原因,但警方無回應。

時任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幹事、涉案街站負責人林小薇供稱,工會曾通過致電及網上問卷訪問工友,發現他們難以購買防疫物資,即使每天至少須替換三次口罩,但公司並無提供足夠口罩、甚至沒有提供任何口罩;同時,地盤為密封空間,工會成員目睹許多工人染疫的地盤竟未停工,存防疫隱憂,故設站說明防疫資訊和派發物資。

工會幹事指紙牌「光復地盤」口號
指建制工會不能代表工人聲音

在辯方詢問下,林解釋紙牌上「光復地盤」口號,是指主流的建制派工會不能代表工人聲音,於是呼籲工友加入民主派工會,希望在疫情期間支援他們,又強調部分地盤工友年紀大、不懂上網了解資訊,街站屬重要宣傳渠道,當日亦有工友查詢入會事宜。

林小薇又補充,案發月份的疫情較緩和,按政府於案發前一日的新聞公告,已逾 20 日沒有本地確診個案,加上工會的防疫物資供應穩定,除了照顧工友外,還可派予一般市民。

該公告於前一日近凌晨發布,控方質疑,林「疫情緩和」的説法僅事後強作的辯解、「一廂情願」,既非疫情專家的意見,亦非源自政府,5 月後更迎來一波又一波疫情。林則指當時每天看新聞,發現案發前最新確診個案錄於 4 月 19 日,才有此判斷。

林又提及,曾於同年 5 月 1 日在觀塘設防疫街站,當時遭警方拉封鎖線阻撓,警方稱該處為行人路、近民居,街站構成滋擾及可能違反限聚令,惟最後未有票控他們。考慮到警方勸喻,工會決定再於人流較少、較寬敞的天橋上擺放街站, 也希望接觸到在附近地盤工作的工人和途經的「打工仔」。

幹事稱「認知上」防疫街站獲豁免
官詢問文宣中「極權誅鋤異己」意思

控方向她確認,警方是否早於 5 月 1 日已通知工會,設街站將違反限聚令,林指警方當日沒有正面回應,拉完封鎖線後、又突然解除,所以他們得以順利完成街站。控方追問,事後工會曾否主動查詢如何避免觸犯限聚令,林指沒有。

控方即指她身為工會幹事,街站屢次遭警方阻止,「點解問都唔問?」林強調,「我哋認知上,(防疫街站)係受法例豁免嘅」。林又指,於案發當日曾現場向警方指出,法例沒訂明防疫街站不可提及其他資訊,而且其他建制團體同樣設防疫街站、為何卻沒派員阻止,警方沒有回應。

裁判官王證瑜詢問,街站文宣中「極權誅鋤異己」的意思,林解釋「政權對唔同立場嘅人,就唔畀講嘢」,重申「點解建制工會擺就冇問題,係咪因為我哋唔係建制工會,所以擺街站就會受到阻撓呢?」,加上當時認為政府的防疫政策不足,包括沒封關、導致口罩荒,導致市民須自救,才展示抗議政策的標語。

控方指街站錄音不曾提防疫
辯方稱曾提抗疫、惟控方未節錄

另外,控方展示街站播放的錄音謄本,稱當中不曾提到防疫資訊,反而觸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等政治口號,又指如須傳揚防疫資訊及技巧的話,可召開記招、根本毋須擺設街站,可見街站的目的僅宣揚政治理念,而非傳遞防疫資訊。

林不同意,稱主要目的為派發防疫物資如口罩、洗手液。辯方其後展示己方的錄音謄本,重申錄音中曾提及防疫,惟控方未將相關內容納入其節錄謄本。

同案 6 被告認罪罰款

案件將於 6 月13 日作結案陳詞。本案 4 名不認罪被告分別為曾浩源(案發時 43 歲)、翁家文(案發時 46 歲)、黃俊宇(案發時 22 歲)及林小薇(現年 28 歲)。4 人被控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指他們於 2020 年 5 月 6 日約 12 時 16 分至 14 時 20 分,在金鐘海富中心與政府總部之間的行人天橋,在無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的情況下參與受禁羣組聚集。

同案另 6 人,何天忻(25 歲)、黃百勤(33 歲)、王宇來(43 歲)、黃樂文(41 歲)、蔡達俊(28 歲)及劉永森(37 歲)早前已繳交 4,000 至 4,500 元罰款。

ESFS500009/2020、ESFS500013/2020、ESFS500015/2020、ESS500531/2020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