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海難|財利曾獲告知須裝水密門 董事羅衍瑩稱有誤解「唔係冇做到,係唔需要做」

南丫海難|財利曾獲告知須裝水密門 董事羅衍瑩稱有誤解「唔係冇做到,係唔需要做」

分享:

另外,財利維修部前主管葉錦滔供稱,在 2003 年登上南丫四號維修時,留意到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的艙壁「有個長方形嘅窿」,足以讓整個人穿過,並沒有安裝水密門。他認為情況「唔常見」,但由於不清楚船隻設計時的情況,他沒有跟進此事,「我唔知佢設計時係咪容許㗎嘛」。(見另稿

財利船廠董事羅衍瑩(《法庭線》記者攝)
羅衍瑩:沒資格質疑圖則
由工程師監察結構

研訊主任傳召財利董事之一羅衍瑩出庭作供,羅供稱大學時就讀冶金系,於 1977 年加入財利船廠做實習,隨後成為董事,參與新船建造的工作,現時仍於財利工作。羅提到,財利共有 8 名董事,均為羅氏兄弟。而商船建造,主要由兄長羅愕瑩接單、與客戶接觸,擁最終決策權,建造時則交由羅衍瑩跟進。他確認,於 1995 年至 1996 年間,曾到內地梧州船廠視察南丫四號造船進度,但不清楚技術情況。

針對南丫四號的船艙,羅指屬技術範疇,「我哋就係睇住張圖紙,按圖施工⋯⋯圖紙畫得啱唔啱,我哋絕對冇參與呢樣嘢⋯⋯我哋冇資格去 question(質疑)佢哋。」 研訊主任再問,當梧州船廠建船時,羅會否留意艙壁情況?羅指不一定,因為會安排工程師監察細節及結構,即時任工程部主管馮繼明(馮書面供詞見另稿)。研訊主任關注,船殼建成後,財利收貨前亦要檢驗?羅指工程師應有責任檢驗。

財利曾獲通知須裝水密門
羅稱溝通有誤解

研訊主任續指,南丫四號的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有通道可供人穿過,是否建船時已有此構思?羅稱不知道,當年沒參與討論。主任再指,南丫四號多份圖則有出入,部分標示上述位置為水密,部分則標示為通道口,為何會出現這情況?羅指「呢個我唔會揣測㗎喎,我都答你唔到點解喎」。

財利船廠於 1995 年建造南丫四號時,委託內地梧州船廠建造船殻,再由財利完成後期工程。研訊主任引述梧州船廠向財利船廠於 1995 年 6 月發出的信件,內容提到南丫四號船殻運抵香港後,須由財利於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安裝水密門。

研訊主任關注,當時財利及梧州船廠均有共識要在通道改做水密,而時任工程部主管馮繼明代表財利與梧州接洽?羅指,「佢(馮)當時點樣去認可呢個係水密艙,我唔知道,所以唔識答你呢個問題」。

研訊主任再提出,信件或顯示兩個可能性,其一,是財利知悉要加裝水密門,但基於某些原因沒安裝;其二,是財利經深思熟慮後決定不安裝?羅指,「兩個可能性都唔啱」,因為按 1994 年的一份圖則,該處已標示為「access opening(通道口)」,所以「唔係冇做到,係唔需要做(水密門)」,強調當時財利按圖施工,海事處亦已審批圖則。

主任質疑,若 1994 年的圖則已說明毋須水密,那麼梧州船廠在信中的討論屬多餘?羅指,「嗰度有啲誤解喺度」。主任再問,1994 年後有其他圖提到要做水密(WT),均屬出錯?羅一開始表示「冇改正返囉」,隨後指「咁嘅情況應該係(出錯)嘅」。

南丫海難  南丫四號
南丫四號(資料相片)
羅:「WT」一詞有歧義
可指水密或風雨密

代表家屬的大律師譚俊傑,引述羅衍瑩於 2014 年的書面證供,當中提及自己在 1995 至 96 年,參與建造南丫四號的後期工作。羅庭上確認「我有參與分配人手」,安排安裝電纜、管道、電器及裝修的工人,並確認「應該有」看過南丫四號的標書。

譚引述標書內容,提到若南丫四號建造時與圖則有任何差別,必須得到港燈及財利的同意,而標書列明南丫四號有 6 個水密艙、5 塊水密艙壁。譚詢問,財利建船時,與港燈的協議是有 5 個還是 6 個水密艙?羅重申他沒參與投標過程,「唔知道,因為我冇參與過」。

譚再展示南丫四號的「分部和艙壁圖」,當中左下角「半格艙壁」(BHD AT FR 1/2)的部分,標示油箱房和舵機房之間為通道口(access opening),但在同一張圖則上半格艙壁的放大版本「Section B-B」,則將該開口標示為「WT bulkhead」(水密艙壁)。

羅衍瑩解釋,「WT」一詞一向有歧義,可能是指「Weather tight」(風雨密),亦可能是「Water tight」(水密),風雨密只需擋普通風雨,水密則需通過測試「滴水不漏先得」,故「WT」一詞「有好多誤導性嘅」。

南丫四號「分部及艙壁圖」左下角標示船艙有通道口(Access Opening),但同頁右上角顯示同一位置為水密艙(WT BHD)。(來源: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
標書列明有6水密艙
羅確認建造工程須按標書進行

譚續詢問,上述「分部和艙壁圖」是否有矛盾?羅同意「好明顯係矛盾」,而他認為半格艙壁部分清楚列明開口的尺寸、位置,「你畫得咁清楚嘅時候,清清楚楚標明,我哋應該要開呢個開口」,故應以「半格艙壁」圖為準,「唔係一兩個字,WT,就當係啲乜嘢」。

譚此時指出,標書列明南丫四號有 6 個水密艙,即上述油箱房和舵機房應為水密艙。羅確認指「字面係咁」,並指「有爭議性嘅時候,都係要以標(書)為準」,同意建造工程須按標書進行。

羅稱對水密艙數目無認知

庭上繼續檢視南丫四號的「基本結構和甲板圖」,圖中將同一塊艙壁標示為「WT BHD」(水密艙壁)。羅稱對此標示「冇理解」,當時亦沒看過這些圖則,「基本上呢啲圖呢,都係我哋啲工程師去睇嘅」。

譚指綜合財利與梧州船廠的傳真、繪圖員張福初在 1996 年計算抗沉數據等,都假設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是水密艙壁,詢問羅是否有認知,南丫四號有 5 個還是 6 個水密艙?羅稱「冇,因為唔係我嘅範疇」。研訊周四續,羅將繼續作供。

CCDI-1075-1113/2012(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