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更新|黎智英案第132日審訊 黎確認發訊著員工思考如何催谷市民上街

實時更新|黎智英案第132日審訊 黎確認發訊著員工思考如何催谷市民上街

分享:

16:32 休庭
16:10 訊息顯示黎著 Mark Simon 聯絡外國政要訂閱英文版

控方展示黎與 Mark Simon 於 2020 年 5 月 12 日的對話,黎提到:「Mark, The English version of Apple Daily will made in a daily collection of News, Opinions, Features and interviews. It’ll be total of about 15 daily items with a weekly summary. These items are mostl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our existing daily adding a couple of opinion pieces by English writers to supplement our English version. I heard that there’re some writers are fallen out of the favor of SCMP, we may have them write for us. Please discuss this local English writers issue with Mark Clifford, you and he should know quite a few of them. And actually you and Mark can write a weekly column for the English newsletter. Please work on it and let me know. Thanks. Jimmy.(中譯:Mark,《蘋果》英文版將每日收錄新聞、觀點、專題和訪談,總共包含約 15 篇每日項目以及每周摘要。這些項目大部分是我們現有報紙的翻譯版,並增加了一些英文作者的文章,來補充我們的英文版。我聽說有一些作家不再受《南華早報》青睞,我們可以讓他們為我們寫。請與 Mark Clifford 討論一下這個作者問題,你和他應該認識不少。事實上,你和 Mark 可以為英文通訊撰寫每周專欄。請努力並讓我知道進展。謝謝)」

Mark Simon 回覆指:「Will do so. I was in contact with Mary last night will navigate how we get Pompeo or his office to sign up.」(中譯:會這樣做。我昨晚與 Mary 聯繫,她將指導我們如何讓蓬佩奧或他的職員註冊。)」

黎再指:「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nglish version besides giving Americans who want to support HK’s resistance movement an opportunity to subscribe to Apple Daily as one of the ways, is also to have political leaders like Pence, Pompeo or Rubio etc to subscribe to us as a political protection for Apple Daily, which is now the main focus of Chinese liaison office to subdue . Political support from outside to Apple Daily is my main concern here. Thanks. Jimmy.(中譯:這個英文版的主要目的,除了給那些想要支持香港抗爭運動的美國人,提供一個訂閱《蘋果》的機會之外,也是為了讓彭斯、蓬佩奧或魯比奧等政治領袖訂閱我們,作為對《蘋果》的政治保護,而《蘋果》現在是中聯辦要打壓的重點。外界對《蘋果》的政治支持,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Mark Simon 稱會努力,黎續說「Yes, Mary, Matt and Feith can be of great help in securing their leaders subscription. Chris and Jim can also help us to have politicians to subscribe. maybe even Paul and Jack can help. Paul is good friend of Barr, if Barr subscribes it’s be great for us too. Thanks. Jimmy.」(中譯:是的,Mary、Matt、Feith 對於確保其領袖訂閱有很大幫助。Chris 和 Jim 還可以幫助我們吸引政治人物訂閱。也許 Paul 和 Jack 也能幫忙。Paul 是 Barr 的好朋友,如果 Barr 訂閱,這對我們也有好處。)

Mark Simon 回覆指「I was discussing with Christian on how we approach offices and individuals to subscribe. Also spoke with Rubio’s guy Peter Mattis.」(中譯:我正在與 Chris 討論如何聯繫辦公室和個人訂閱,也跟魯比奧那邊的 Peter 交談)

Mark 又指,「Biggest issue is senior officials do not. cannot. put out their payment info. (Senior officials use alternative means, but never connected to transaction)」(中譯:最大的問題是高級官員不會、不能公布他們的付款資訊。(高級官員會使用替代手段,但從未與交易相關))

黎逐一確認訊息內人物身分,指 Mary 是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的助手 Mary Kissel,指 Mark Simon 與 Mary Kissel 保持聯絡,透過她著蓬佩奧訂閱《蘋果》;Matt 是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 (Matt Pottinger);不記得 Feith 是誰。

控方另指,Chris 是惠頓,Jim 是美國前駐港總領事郭明瀚,Paul 是美國前國防副部長 Paul Wolfowitz;黎確認。控方問,誰是 Barr?黎稱是時任美國司法部長 William Barr。控方指,Mark Simon 指出找高級官員訂閱困難之處?黎同意,又指因為美國政府的限制,最終沒有成事。

控方展示 2020 年 6 月 28 日黎向 Mark Simon 發訊指,「Mark, It’s about time to get those biggies to subscribe to Apple daily English edition now so we can promote it in a couple of months’ time in US and England. Thanks. Jimmy BTW, Lucinda hasn’t contacted Kim Hung yet? Is she for real? Thanks. Jimmy.」(中譯:Mark,現在是時候讓那些大人物訂閱《蘋果日報》的英文版了,這樣我們可以在幾個月後於美國和英國推廣。謝謝。Jimmy。順帶一提,Lucia 還沒有聯絡張劍虹嗎?她是認真的嗎?謝謝。)

控方問,對話提到 Lucia,是否與 Live Chat 有關?黎稱,只是一些普通員工的問題。翻查報道,Lucia 是其中一人協助「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節目員工之一。

另外,控方展示 Mark Simon 向黎稱「Jimmy, Trump campaign is a disaster 」(Jimmy,特朗普的競選是一場災難。)黎回覆「But he’s so know to be more discipline and less narcissistic.」 (但他知道要更自律,少一點自戀。)

控方問,為何黎形容特朗普自戀?黎稱,特朗普常常說自己的事情。

李運騰針對早上庭上提及,有關黎與陳沛敏之間的訊息,黎稱「我們應該找些聯署學生訪問,激發其他學生69出來」。李指不肯定黎所指的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因為李記得,當時似乎有本地中學生提出罷課等行動。黎指聯署是關於大學生。

法官杜麗冰則提到,她記得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母校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亦有學生參與在內。黎重申聯署是指大學生,應與罷課不同。

15:54 黎否認推出《蘋果》英文版為動制裁

控方展示黎於 2020 年 5 月 10 日向 Mark Simon 發訊指:

Mark, We’ve a very good idea. We’re starting an Apple Daily English Newsletter inside our app. Because now there is translation platform which does translation cheap and fast though we need to polish them, it saves 80% cost and time making English Newsletter formal possible.

There’ll be an icon to click in our app, there is an English Newsletter of important news, comments and special features. There’ll be around 10 high quality items including news daily, complemented by a weekly newsletter summary for readers. This gives us an opportunity to capture the support of Americans or foreigners who want to support HK, find supporting us is one of the ways to do it.

That would be tremendous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support. Something we must do now especially as a political protection.

Please arrange media where we can have our English version promoted to American public, including my media interviews. But let’s not arrange now and wait till we ha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tents worked out, then start the publicity engine. Thanks. Jimmy

(中譯:Mark,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主意。我們正在手機應用程式中開設《蘋果》英文新聞通訊。因為現在有翻譯平台,翻譯便宜又快,雖然需要修飾,但節省了 80% 的成本和時間,讓英文通訊有可能實現。

我們的應用程式中會有一個圖示供點擊,英文通訊會包含重要新聞、評論和專題。這裡將會有大約 10 篇高質文章,包括每日新聞,輔以每周時事通訊摘要。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爭取那些希望支持香港的美國人或外國人的支持,他們會認為這是支持我們的方法之一。

這將是巨大的財政和政治支持。我們現在必須做一些事情,特別是作為政治保護。

請安排媒體訪問,讓我們可向美國公眾推廣我們的英文版,但現在不用安排,等我們確定了內容質素,再開始宣傳。)

黎確認,英文通訊是最初想法,後來演變成英文新聞。控方關注,惠頓向黎提議推出英文版內容,黎回覆成本太高,但這裡回覆 Mark Simon「節省了 80% 的成本和時間」?黎指,惠頓建議推出紙版,Mark Simon 則提到網上版,兩者不同。

控方問,黎提到讓外國或美國讀者閱讀英文新聞,以了解香港發生甚麼事?黎同意,補充指讓他們支持香港。控方問,包括對香港政府實施制裁或採取敵對行動?黎稱不是,不包括制裁。

控方問,黎所指的「政治保護」是甚麼?黎稱是保護《蘋果》。控方問,是怎樣的保護?黎稱,他沒有仔細想,只是一般保護。李素蘭問,為何《蘋果》要受保護?黎指,當時環境對《蘋果》不友善。控方追問為何?黎稱「《蘋果》是一份反對派報紙,政府自然對我們是不友善的」(Apple Daily is an opposition newspaper. And normally and naturall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government is unfriendly to us)。

控方問,這是黎的猜測?黎指,是根據當時對香港情況的理解。

控方展示黎向 Mark Simon 發訊指,「Mark,試想像如果我們能找彭斯訂閱《蘋果》手機程式!所引起的宣傳和尊重,將會為我們帶來很多支持。我知道這幾乎不可能達成,但可以試試?謝謝。Jimmy。」Mark Simon  回覆「讓我努力一下」。

控方關注,黎為何要找 Mark Simon 幫忙?黎指,因為 Mark Simon 是他的助理。控方問,為何不找張劍虹、李兆富等人?黎稱,張劍虹等是《蘋果》職員,李兆富不是自己的助理。控方問,黎找 Mark Simon 幫忙,因他與美國政府有聯繫?黎稱,因知道 Mark Simon 有辦法做到。

15:33 小休
15:22 黎自稱政治犯 官警告不要把政治帶入法庭

控方展示張劍虹於 2020 年 5 月 11 日在群組提到「老闆,討論後訂出初步 English Newsletter 做法⋯每天從社論、論壇、名采選取數篇文章,以及當天的逆權新聞和專題,翻譯或撮寫成當天 newsletter;每週日將成敗樂一笑和該週內容挑選,綜合一個 weekly 版本,偉光正就翻譯找人手,大約 3 至 5 人」。黎回覆指,「好,只想補充翻譯人手⋯」

黎指,當時他忽略了這個訊息﹐所以他從不知道自己的專欄文章,會被翻譯成英文。黎稱「你要知道,我的文章被翻譯成英文,那不是犯罪,但在法庭說謊是犯罪,你覺得我會把合法的事變成非法,就是為了讓自己被定罪,來證明我不僅是個政治犯,還是個白痴嗎?」。

法官杜麗冰聞言指「你不是政治犯,你在這裡面對刑事指控」,黎指「你可以有你的觀點,我也可以有我的觀點」。杜稱「我是向你強調這一點」,黎說「你可以向我建議,但你不能把觀點強加諸於我身上」。

杜厲聲表示:「我正向你指出真相,這裡是刑事法庭,你與政治無關…你持有相同觀點與否,這就是事實和現實。黎先生!你想把政治帶入法庭,你不被允許這樣做!」,黎笑稱「原來如此,原來如此」(I see I see)。

李素蘭又問,黎是說讓外國政治人物或外國人透過他,了解香港狀況?黎稱,他是指透過《蘋果》英文版。李素蘭稱,「對,透過你對香港情況的政治觀點,了解香港狀況?」黎稱,他的意見沒有這麼重要。

李素蘭問,黎是透過專欄表達他的意見?黎指,但他的文章是中文。李素蘭指,黎的專欄文章被翻譯成英文?黎指,他不知道這件事。李素蘭問,黎是否認為其文章內的言論,在國外產生很大影響?黎稱不知道。

李運騰則問,黎當時有否留意其文章被翻譯成英文?黎稱沒有留意。李運騰問,黎從不按進《蘋果》英文版?黎稱會看一看。李運騰指,根據早前庭上證供,黎曾與同事談及英文版新聞數量不足,而黎又確認,他首次在庭上知道自己的文章被翻譯成英文?黎同意。

15:15 控方質疑黎指示《蘋果》英文版毋須平衡 黎:須反映香港現況

控方展示黎於 2020 年 5 月 10 日在群組發出的訊息「When we choose writers we don’t have to think about giving foreigner a balanced view of what happens here of every different colors, we only concentrate in our Apple Daily HK view, a general view of the yellow side. In choosing further writers we need not choose Weijian shan, who’s a friend of mine and very popular writer about China in the west. But his view is all china on the positive side we don’t need. We are not trying to strike a balance bu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eople on the side of protecting HK. This is the voice of the world wants to know (中譯:當我們選擇寫手時,我們不需考慮要向外國人呈現不同立場、有一個平衡的看法,我們只專注於《蘋果》觀點,即對「黃色」一方普遍看法。 挑選寫手時,我們不需挑選單偉建,他是我的朋友,也是西方非常受歡迎的中國作家,但他的觀點都是提到中國正面、即我們不需要的一面。 我們不是要尋求平衡,而是要考慮保護香港人的觀點。這是全世界都想知道的聲音。)」

控方指,當時英文版毋須平衡觀點?黎確認。控方再指,所以沒有中國的正面新聞,只有負面?黎指,他在訊息中是指單偉建的文章只提中國的正面觀點。控方問,英文版只需不平衡的報道?黎同意。控方再指,即偏頗(bias) 的新聞?黎否認,解釋是要反映香港情況,故不會是關於中國的正面新聞。

杜麗冰質疑,但訊息沒提及「香港的看法(view of Hong Kong)」,黎是指「只專注於《蘋果》觀點,即對『黃色』一方普遍看法」?黎指,他沒有說是香港的看法,而是要反映香港的情況。杜再指,偏頗的看法不是平衡的想法?黎指,當時香港受中國政策影響,對港人有負面影響,《蘋果》要反映香港現況,而「黃色」一方是對中央政府入侵的反抗。控方再指,為何英文版毋須平衡報道?黎指,因為想讓世界知道香港所受的苦。

李素蘭問,報紙一般而言,應該要有平衡報道?黎指,是透過一系列的價值觀,因為媒體業務是傳播具有價值的新聞,讀者不僅可以理解,更可以產生共鳴。控方再指,但黎提到是「黃色」一方的角度,是不平衡的報道?黎指,如果看《星島日報》……。李素蘭打斷指,控方指的是有不平衡報道?黎同意,指每一份報紙也會有。

14:56 黎同意想 Mark Simon 嘗試聯絡華府 但知不可能成事

控方針對《蘋果》英文版提問,指時任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於 2020 年 4 月曾向黎發電郵,提議在美國推出《蘋果》英文紙版。黎確認。控方指,是希望政客會更願意與黎會面,以及接納黎的提議。黎指不記得惠頓曾這樣說,只覺得惠頓的提議不可行。控方再指,黎同意設立英文版?黎指,當時沒有表達同意或不同意,因對方的提議不可行。控方指,但黎當時表示「Good idea(好主意)」?黎指是好主意但成本太高。

控方另提到,黎在《蘋果》的專欄作家馮晞乾亦有開設英文版的提議,黎隨後接納提議?黎確認。控方引述馮的文章,「蘋果若開闢國際文宣線,把所有juicy的本地新聞譯為英語,在另一個免費網站發放給外媒⋯⋯」。控方指,目的是要令英文讀者可閱讀本地新聞,吸引他們的注意?黎確認。控方再指,類似進行國際文宣?黎指,是吸引國際注意香港情況。

控方再展示黎於 2020 年 5 月 10 日開設的「English News」 WhatsApp 群組。黎在群組稱「請努力快推動這事,現在很多美國大媒體要訪問我是想撐我哋。是時候走向美國讀者,讓他們的存在成為我們與美國政府的槓桿,是很大的支持柱樑」。控方問,「槓桿」是甚麼意思?黎指希望對方會留意到香港情況。控方再指,是希望吸引對方注意,為《蘋果》提供政治保護?黎確認。控方再問,目的是反對香港官員及中央政府?這是黎當時預計會獲得的支持?黎一概否認。

控方又引述黎與 Mark Simon 的訊息,黎稱「 Imagine if we get Mike Pence to subscribe to Apple Daily app! the publicity and respect it command would arouse much support for us. I know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pull it off. But can try? Thanks. (中譯:試想像如果我們能找彭斯訂閱《蘋果》手機程式!所引起的宣傳和尊重,將會為我們帶來很多支持。我知道這幾乎不可能達成,但可以試試?)」

控方指,黎認為 Mark Simon 可聯絡美國政府?黎指,他只是提出提議。控方再指,黎想 Mark Simon 嘗試?黎同意,但亦知道不可能成事。控方再指,黎特別指明 Mark Simon,是因為與美國政府有聯繫?黎指,因為 Mark Simon 是他的助手,所以只能向他提出。

14:33 黎否認利用《蘋果》吸引國際反對中港政府

控方針對黎在《蘋果》的角色提問,控方提到黎領導《蘋果》,其信念與《蘋果》一致。黎指,《蘋果》的價值觀與他一致。控方再指,《蘋果》的角度與黎一致,黎於 2019 年 7 月及 10 月赴美一事,亦於《蘋果》報道。黎確認。控方又引述,黎早前供稱即使在推出「一人一信救香港」時,陳沛敏及張劍虹不同意,最終仍成事,因為黎是老闆。黎確認。

控方又指,根據黎早前說法,《蘋果》是反共及反對派報紙,黎指不知道有否形容《蘋果》反共,但應有形容《蘋果》是反對派報紙。控方引述黎於 2020 年 5 月 12 日在台灣訪談節目《鄉民來衝康》的發言,黎受訪時稱「我覺得《蘋果日報》肯定是他們的眼中釘啦,這麼多年來我們是反共的,我們是反對派的報紙」。黎確認。控方形容,這是黎及《蘋果》多年來的立場?黎確認。

控方再問,黎的立場及指示是《蘋果》的「鳥籠」?黎問及「鳥籠」意思。控方引述從犯證人、前《蘋果》主筆兼論壇版主管楊清奇供稱,《蘋果》編採是「鳥籠自主」,黎智英設定《蘋果》基本立場,猶如制定「鳥籠」,「採編人員喺『鳥籠』係有一定自由嘅、有一定採編自主權,但唔可以超過呢個框架。」

黎庭上回應,所謂「鳥籠」是《蘋果》共同擁護的價值觀。控方指,亦是黎的價值觀?黎指,也是很多人的價值觀,又指這些價值觀不是由他設立,他亦沒有訓練員工。控方指,當員工與黎意見相左時,黎佔上風,如「一人一信救香港」的行動。黎指只是一次的例外,並非常規。

控方再指,此例子可顯示黎設立指示?黎重申,員工擁有共同價值觀。控方提出,於 2019 年 3 月至 4 月期間,黎曾告知員工要確保妥善報道反修例新聞?黎指不記得有否明確指示,但同意是他的意向。控方再指,黎要求高層利用《蘋果》作為平台,鼓勵公眾上街示威反對政府?黎指不是反對政府,而是反對修例,但同意鼓勵公眾上街示威。

控方另指,黎於同時段,要求高層利用《蘋果》吸引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民主國家的關注,希望對方針對香港及中央政府採取行動?黎指,這是英文版的情況,非中文版。法官李素蘭及李運騰指出,2019 年 3 月至 4 月尚未有英文版。

控方重新指出,即使在英文版出現前,黎亦有告知《蘋果》高層,要利用《蘋果》作為平台,吸引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民主國家的關注,希望對方針對香港及中央政府採取行動?黎否認。黎重申,他只是用英文版吸引國際注意香港的情況,不是吸引注意來反對中港政府。

控方再指,黎與高層在「飯盒會」中,黎要求員工利用《蘋果》鼓勵公眾上街示威。黎同意。控方再指,黎亦要求員工利用《蘋果》吸引國際關注,希望對方針對香港及中央政府採取行動?黎指不記得,但認為自己沒有在「飯盒會」中給予這指示。控方再指出,黎在「飯盒會」曾給予張劍虹相關指示。黎不同意,又指張知道要做甚麼。

12:52 午膳
12:38 控方問黎是否《蘋果》舵手 黎:我是集團主席

針對黎智英的角色,控方指黎是壹傳媒的主要股東,2019 年至 2021 年擁有 71% 公司股份,控制 3 間子公司,包括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及蘋果日報互聯網有限公司,另於 2018 年至 2020 年為壹傳媒主席;黎確認。

控方續指,黎是壹傳媒的「主腦」(controlling mind)、「作出指示人士」(directing mind)?黎稱,他不能控制或指示他人心態。控方問,黎主要負責帶領包括董事會在內的事宜,為壹傳媒提供策略方向?黎同意是大方向(big picture)。

控方問,所以黎是作出指示的人?黎指,「我是為公司定大方向的人,不是指示他人的心態」。控方問,黎是帶領《蘋果日報》?黎同意。

控方展示《蘋果》年報,當中提到「Mr. Lai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leading the board and providing strategic direction to the group」(黎先生主要負責領導董事局,並為集團提供策略方向);黎確認。

控方問,黎負責領導董事局?黎指,「董事局由我領導,但策略必須得到董局會的同意」(The board was led by me, but the strategy had to be agree for the board)。控方問,集團使命(Mission)要與黎的想法一致?黎同意。

控方問黎是否《蘋果》的「舵手」(helmsman)?黎稱自己是《蘋果》主席,他不會使用「舵手」形容。李素蘭問,黎是否知道「helmsman」意思?黎稱不明白,也沒有關係。杜麗冰指,「舵手」是指領導的人,黎則指他會沿用年報的說法。

控方問,但黎會同意他是董事局的領導人嗎?黎指,他是其中一個董事,重申他是主席。控方問,黎是「領導」(steer)?李素蘭解釋,「steer」是指「direction」,黎同意是「direction」(指示)。

控方問,《蘋果》所主張的與黎信念一致?黎同意。控方問,黎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黎稱,他不能判斷自己為人。控方問,黎希望員工按照其信念經營公司嗎?黎稱希望是,但這並不代表他們需要嚴格遵守所有的信念。

12:04 控方問袁弓夷拍片與黎推英文版目的是否一致 黎:當時沒細想

控方展示 2020 年 5 月 31 日黎與袁彌明的對話,袁彌明稱「Steve Bannon played his letter to the President Trump on his live show!」(中譯:Steve Bannon 在其節目讀出他(袁弓夷)寫給特朗普總統的信!)黎回覆「That’s great! Please go on voicing out. Americans are paying attention!」(中譯:那太好了!請繼續發聲,美國人正在關注!)袁彌明回應時提到「Dad is planning another video to Pompeo, to suggest letting student protesters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States, provide with financial aids. (中譯:爸爸正計劃向蓬佩奧製作另一影片,建議讓學生示威者在美國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並提供經濟援助。)」

袁彌明又在訊息提到「We would like to seek your consent in uploading my Dad video onto YouTube and Twitter before noon US Eastern time. I do right now. Hope you are okay with it (中譯:我們希望徵求你的同意,以便在美國東部時間中午之前,將我爸爸的影片上傳到 YouTube 和 Twitter。希望你同意。)」隨後黎發訊息指「 I think your father should do what he think is right. He has good judgment.(中譯:我認為你父親應該做他認為正確的事。他有很好的判斷力。)」

控方問,黎是否記得何時製作第二段影片?黎指不記得。控方再展示黎與張志偉於 6 月 4 日的訊息,顯示片段已製作好,並擬定標題〈【六四 31】袁彌明父親發帖 促美國務卿懲中共罪犯解放香港〉。控方指,內容與黎的想法一致?黎指不記得曾看影片。

控方指影片其後於《蘋果》的 Facebook 及 Twitter 發布,配上文字「【六四 31】袁彌明父親發帖 促美國務卿懲中共罪犯解放香港」,及「letter to @SecPompeo. Please free #HongKong from the CCP criminals (by Elma Yuen).

“The Chinese Nazi has been been eliminating HK’s teenagers for saying NO to tyranny. Once the #NationalSecurityLaw is passed in late June, the Holocaust will begin.”(中譯:給@蓬佩奧的信。請從中共罪犯手中解放#HongKong(由袁弓夷撰)。中國納粹一直在消滅對暴政說不的香港青少年,當《國安法》 6 月底通過後,大屠殺就會開始)。」

控方指,黎當時有看到影片?黎指可能有留意到文字。控方指,文字提到「解放香港」?黎指沒留意。控方追問「解放香港」的意思?黎指,只是大約看過,無法回答,當時只看一眼,沒有思考,重申沒有看過內容。

法官李素蘭指,黎指有看到文字,但沒有思考?黎指,因為他對這些內容不敏感,不太關注。控方質疑,但此影片緊隨黎的「一人一信救香港」行動?黎指當時沒有想到這聯繫,亦對影片內容不感興趣。

控方指出,黎一直知悉影片內容,內容亦與黎的想法一致。黎否認,重申不知影片內容。法官杜麗冰問黎是否知片段關於甚麼?黎指有大約看一眼,指自己非常專注於日常工作,所以其他無關的事情,都沒有留意。杜質疑,這些內容也是黎當時所爭取的?黎重申當時沒看到。

法官李素蘭關注,黎提到的日常工作是甚麼?黎指作為媒體的老闆,有很多重要的事,當時亦發生了很多事,如擴充、發展,及所遇到的困難等。李素蘭再問,該影片有助媒體發展?黎指,這不是他的關注。

法官杜麗冰質疑,黎曾自言是很「hands-off(不太干預)」的老闆,那麼當時黎專注於甚麼工作?黎指很多事情,例如財政問題。

控方問到,黎設立英文版,是為了引起國際支持香港?黎同意。控方再指,那麼袁弓夷拍片向美國發信,與黎設立英文版的目標一致?黎指當時只對自己的英文版有興趣,對袁的影片沒有興趣。控方再指,黎設立英文版目的是吸引對香港事務的關注,與袁影片的目標一致?黎指如果當時有留意,可能會這樣想,但當時沒有細想。

11:23 小休
11:15 控方引訊息質疑黎知悉袁弓夷影片內容 黎同意「記錯」

控方展示 2020 年 5 月 29 日黎與袁彌明的對話,袁彌明稱「Morning Jimmy, My dad is heading to your headquarter now. His letter to Trump is exceptional and emotional.」(中譯:早安,我爸爸現在要去你的大樓,他寫給特朗普的信非比尋常,而且充滿情感)

袁彌明續傳送講辭,「President Trump, 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Jimmy Lai for producing and delivering this YouTube letter to you on behalf of the FREE citizens of HK…You should sanction these Communist entities…」(中譯:特朗普總統,我要感謝我的朋友黎智英,代表自由的香港市民製作並遞交這封 YouTube 信給你⋯你應該制裁這些共產主義單位)

黎回覆「Erica, Thanks. This is a very good letter. Hope President Trump will see it and react. Cheers. Jimmy 」(中譯:謝謝,這是一封好信,希望特朗普總統會看到及回應)

控方指,黎在數分鐘前供稱不知道袁弓夷片段內容?黎表示,未看到這對話之前,他確實不記得袁弓夷片段內容。李運騰問「你記錯了嗎?」黎同意及指「重複地記錯」。控方引述講辭指,「你應該制裁這些共產主義單位」,問黎是否同意此意見?黎稱,他沒在對話說同意與否。

控方指,黎回覆「這是一封好信」?黎稱,他是指整封信件,不代表他同意講辭中「你應該制裁這些共產主義單位」這一句。控方問,如黎不說明,袁弓夷、袁彌明如何知悉黎他同意哪部分?黎重申他認為是一封好信。

控方指,黎不僅說「這是一封好信」,還說「希望特朗普總統會看到及回應」?黎同意。控方問,黎當時希望特朗普會回應袁弓夷、袁彌明的建議?黎同意。

李運騰指黎在主問稱,不同意袁弓夷片段其中兩點內容。翻查報道,黎早前供稱不同意袁弓夷呼籲美國公司撤出香港、指有年輕人被強姦及謀殺。

李運騰問,若是如此黎為何向袁彌明說「這是一封好信」?黎指,當時他只是粗略閱讀,沒有注意到該兩點,又指後來對袁弓夷感到不放心(uneasy)。

李運騰質疑,如黎對袁弓夷感到不放心,為何又要讓張志偉繼續找袁弓夷拍片?黎稱,黎對袁弓夷有此印象,是在袁拍片之後的事,因兩人接觸多了,便對袁感到不放心。控方多番追問,為何對袁感不放心?黎稱「我不想跟他交往」,又指是累積的感覺。控方再問,所以黎不能舉出例子,袁說了甚麼或做了甚麼?黎稱不記得。

11:10 黎稱只知袁弓夷欲向特朗普發公開信 不知內容亦不會審查

法官杜麗冰再引述黎與張志偉的訊息,張提到已跟袁氏父女約好時間。黎回應「很好,謝謝」。杜指,黎當時不僅提供平台,更為對方提供鼓勵?黎指,是讓對方利用平台傳遞訊息。控方再指,黎讓袁使用《蘋果》向特朗普發信?黎指,不知道對方向特朗普說甚麼,只是讓他使用平台。控方追問,黎當時從沒問過他會說甚麼?黎同意。控方再指,黎推出「一人一信救香港」後,袁便使用《蘋果》作平台,黎會否擔心袁會說一些與黎的「一人一信」行動不符的事?黎指並不擔心,又指不會審查他人,而袁拍攝影片時,黎亦不在場。

杜麗冰追問,如果袁說呼籲特朗普不要插手香港事務呢?黎指,他知道袁不會這樣說。杜問,袁會支持運動?黎指,袁會支持這場運動,但不是指會支持黎的「一人一信救香港」。控方指出,所以黎知道內容?黎強調不知道對方的影片內容、只知道對方支持運動。控方指出,黎在影片推出前,已知悉袁會在片中對特朗普說的話。黎否認,亦指不記得事後有否觀看片段。

法官李運騰關注,張志偉的訊息提到已相約袁氏父女,所以袁共拍攝了兩段影片?黎指,對另一影片不知情。

10:43 黎確認提供《蘋果》平台予袁弓夷向特朗普發公開信

控方就「一人一信救香港」的行動提問,黎確認這是他的編採指示。控方再就現被通緝的「香港議會」發起人袁弓夷、在《蘋果》的影片提問。黎確認,是《蘋果》高層安排讓他在《蘋果》推出影片,沒有透過黎安排。控方再問,袁弓夷在《蘋果》推出影片前,黎有否與對方溝通?黎指不記得。控方展示黎與袁於 2020 年 5 月 28 日的 WhatsApp 對話:

袁:I want to make a public video letter to Trump & Pompeo, urging them to station an UN humanitarian force in HK to protect our youth.
I can make the video in your studio on Friday
We will challenge PRC in UN with evidence of their illegal suppression and police brutality.
It’s war.
HK economy will collapse when market opens in the morning.

(中譯:我想透過公開影片致函特朗普和蓬佩奧,敦促他們在香港駐紮聯合國維和部隊,保護我們的年輕人。 我可於星期五在你的工作室拍片。我們將用其非法鎮壓和警察暴行的證據,在聯合國挑戰中國。這是戰爭。早上開市時,香港經濟將崩潰。)

⋯⋯

黎:OK, I can arrange. our colleagues to do that for you. I'll have our chief Nick contact you to arrange. Thanks Jimmy. (中譯:好的,我可以安排。我們的同事會協助你。我會讓我們的主管張志偉聯絡你安排。)

控方再展示袁於 6 月 3 日向黎指:

袁:Jimmy,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me the platform to start my mission to destroy CCP. I will go to Washington Sunday to plead for help for Hong Kong from the White House. Any suggestion or anything you want me to do, let me know. Can we meet before my departure, Sunday night? (中譯:感謝你為我提供了平台,讓我展開消滅中共的使命。我將於周日前往華盛頓,向白宮請求對香港的幫助。如有任何建議,或你想讓我做的任何事情,請告訴我。我們可以在周日晚上出發前見面嗎?)

控方指,袁於拍片前曾與黎溝通,對方又在拍片後感謝黎的幫忙。黎指,曾提供平台予對方,但沒有幫助袁接觸特朗普。

庭上早前播放袁弓夷的《蘋果》影片,袁以中文說出「相信自由嘅香港朋友⋯所以我願意出一封信⋯一齊打贏呢場仗」。

袁另以英文說出,「Mr. President, 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Jimmy Lai, for producing and delivering this YouTube letter to you. On behalf of all citizens of Hong Kong. The video you are watching now is showing the little known leaders of the Hong Kong’s heroic freedom movement for the last 12 months. These teenagers are mainl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kids. They are fighting to make Hong Kong a home of freedom,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Mr. Presid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suffering from the pandemics caus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ong Kong has become the largest money laundry center…Sanction all these communist entities…We all know the end of Hong Kong is near」(中譯:總統先生,我代表全體香港市民,感謝我的朋友黎智英製作這條 YouTube 影片,向你遞交這封信。你現在觀看的影片,展示了過去 12 個月香港英雄自由運動中鮮為人知的領袖。這些青少年主要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他們正在為讓香港成為自由、民主、法治的家園而奮鬥⋯總統先生,美國正遭受中共造成的疫情折磨⋯香港成為最大的洗黑錢中心⋯制裁所有共產主義實體⋯我們都知道香港末日已近。)

控方再指,黎著張志偉協助製作影片?黎指,他當時答應請張會協助袁。控方再指,黎明顯同意袁在片段中的想法?黎指,同意讓對方使用《蘋果》作平台,但不知道片段內容。法官杜麗冰再指,黎曾觀看影片?黎指,不記得當時有否看過。

庭上再展示黎於 5 月 31 日發送的訊息「Just got it from Erica and it’s great! Steve Bannon has Trump’s eyes. Please go on voicing out. Cheers, Jimmy.(中譯:剛從 Erica 那裡收到它,非常棒!Steve Bannon 獲特朗普注視,請繼續發聲。)」黎重申不知道有否看過影片。法官李素蘭質疑黎一定有看過,因為黎說「剛從 Erica 那裡收到它,非常棒」?黎指,現在已不記得。

控方再展示黎與張於 5 月 31 日的對話,張提到該影片獲得 2.7 萬個讚好。黎回覆「我們可以再做。謝謝。黎」。控方指,黎協助袁製作公開信?黎指不是協助,只是提供平台予對方。杜麗冰指,以及提供工作室?黎確認,而製作方面只是袁坐下讀出自己的信件。

控方指,這是除了黎的「一人一信救香港」行動以外,另一個例子顯示《蘋果》如何引起外國關注,特別是來自美國的關注。黎指,只是讓人使用平台,不是由《蘋果》做,他自己亦不涉及在內。

10:30 黎確認利用《蘋果》作平台呼籲上街示威

控方續展示針對 6.9 大遊行中,黎與時任動新聞總監張志偉的對話,黎把自己發送予時任總編輯羅偉光的訊息,轉發予張,「偉光,單車遊行宣傳太無用! 今天用push給他們宣傳,呼籲所有單車發燒友明天參與!謝謝。黎。」張回覆「知道,收到」。控方再指,黎當時利用《蘋果》作為平台,呼籲更多人於 6 月 9 日上街。黎確認。

控方再展示 616 大遊行前,黎與陳沛敏於 6 月 15 日的對話。黎發訊息提到「不撤不散!」,指可以用作標題,陳隨後回覆「今日上街 不撤不散」。黎又稱「繼續上街直到林鄭仆街!我內心的標題。」

控方指,黎當時提出主意,指報道可用作標題。黎指是他內心的標題。控方質疑,黎稱可考慮用作標題?黎指當時並非向陳提出標題。庭上展示陳發送的「不撤不散」的封面範本,黎指當時員工早已完成標題,黎只是重複內容,非由黎提供標題。法官杜麗冰質疑,那麼黎在訊息中要陳考慮甚麼標題?黎指可能是關於海報,而非報紙報道。杜再指,黎對標題作出指示?黎指當時著對方考慮,並非指示。控方再指,黎與高層的訊息可見,黎透過《蘋果》呼籲人上街。黎確認。

10:10 黎確認向員工發訊著思考如何鼓勵更多人上街

控方續就《蘋果》的報道提問,控方指,2019 年期間《蘋果》不少報道標題均呼籲人上街參與示威,亦與黎所提倡的一致。黎確認。控方再指,黎呼籲人上街示威,參與反政府運動?黎指是反對《逃犯條例》。控方展示黎與《蘋果》高層的訊息對話作例子,提到 2019 年 4 月 27 日,黎向時任社長張劍虹指,「林榮基新聞對明天上街多少有幫助,但情況還是太靜,請想想我們有什麼可呼籲市民明天上街。謝謝,黎。」張回覆「老闆,收到」。

黎庭上主動提出,當時他並非給予指示,只是著對方想一想。控方再展示黎同日與副社長陳沛敏發訊指,「沛敏,請想想有甚麼我們盡可能催谷市民明天上街?現在情況實在太靜,好驚,謝謝。黎。」陳回應「收到」。控方指,黎向高層發訊息的目的是著高層思考,《蘋果》如何可鼓勵更多人上街示威?黎同意。

控方再展示黎與陳於同年 6 月 3 日,針對 6.9 大遊行的對話:

黎:我們應該找些聯署學生訪問,激發其他學生69出來
陳:有的,會再找。謝謝
黎:主要是訪問他們,不是針對「師兄」「師姐」而是激發其他學生出來。謝謝,黎。
陳:收到

控方指,黎當時要求下屬鼓勵更多學生參與示威?黎同意,但已不記得聯署是關於甚麼。控方再問,黎稱「主要是訪問他們,不是針對「師兄」「師姐」而是激發其他學生出來」意指甚麼?黎重申是希望更多學生參與示威。控方再問,為何黎想更多學生參與示威?黎指,因為越多人參與示威,越有力量。控方追問,為何是學生,而非成年人?黎指,因為學生是運動的一部分,而學生可激發更多人參與示威。控方追問,黎想透過學生獲得公眾同情?黎否認,又指聯署學生應指大學生。控方再問,黎亦想中學生參與示威?黎否認。

法官杜麗冰問,黎提到「主要是訪問他們,不是針對「師兄」「師姐」而是激發其他學生出來」,其他學生是指中學生?黎指不是,其他學生應指沒有參與聯署的學生,主要是大學生。

10:09 開庭
HCCC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