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周五(28 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暫代高等法院)展開第 141 日審訊,黎第 49 日作供。
控方引述黎專欄文章,當中提到 200 名警員搜查《蘋果》大樓,形容「警權侵犯新聞自由」。法官質疑黎刻意向讀者營造警方肆意搜查、違憲的形象。黎否認,稱僅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又指《蘋果》是首間被 200 警員搜查的媒體。法官李運騰則指,《星島》亦曾被廉政公署搜查。
控方另引述黎的「Live Chat」節目言論,問是否反映即使有犯《國安法》的風險,黎仍會繼續行事、《蘋果》會照常運作。黎解釋《國安法》紅線模糊,承認會「打擦邊球」,在模糊地帶冒險,但若行為明顯違法,「我不會蠢到去做」。案件下周一(3 月 3 日)續審。
周四散庭有人呼「香港人加油」
控方指已識別身分
甫開庭,控方周天行先提到周四散庭時,有旁聽人士大叫「香港人加油」、「黃皮膚香港人加油」,指庭內各人都應尊重法庭,遵守規矩、保持莊嚴。法官杜麗冰指,當被告及其他人仍在庭內,公眾人士不得擾亂法庭程序,或以任何方式表達感受,又指若有人擾亂秩序,會被要求離庭,保安會記下個人資料。控方補充,警方已識別擾亂法庭秩序人士的身分,會就此與保安聯絡。
黎:《國安法》紅線模糊
《蘋果》合法營運亦不能肯定沒犯法
控方針對《國安法》後《蘋果》的編採方針提問,指黎在 2020 年 8 月 18 日的「Live Chat」節目提到,「現在很多人仍然勇敢抵抗,就像我自己、《蘋果日報》,我們仍然勇敢抵抗,繼續我們的事業⋯⋯」控方質疑,黎提及《蘋果》會如常運作?黎指,當知道過去所做的事已變成非法,很明顯無法繼續,不同意用到「如常」字眼。
控方展示同年 9 月 27 日刊出、黎專欄文章〈繼續打壓香港 還是以身報國?〉,提到「二百警察殺入蘋果日報大樓,大肆搜索檔案文件,更是警權侵犯新聞自由⋯⋯我們照常運作,但我們每天都要冒著被拉人封艇的風險。」黎庭上稱,照常運作《蘋果》,但內容必須改變,「我相信大家都明白《國安法》下的處境」,而非法地營運很荒謬,「我們又不是犯罪公司」。
黎補充,即使合法營運,仍不能百分之一百肯定不會犯法,因紅線模糊。控方質疑,黎文章意指,不論《國安法》後果如何,仍意圖照常營運《蘋果》,包括繼續其報道和社論編採方針?黎不同意,指「我們不會自殺」。
杜麗冰關注文章提到,警方搜《蘋果》檔案文件,侵犯新聞自由,質疑是「基於錯誤事實的意見」,因警方持有搜查令,問黎是否向讀者營造警方肆意搜查、違憲的形象?黎稱不是,只是提及他所看到的情景,又指自己非毫無根據,因《蘋果》是首間被 200 名警察搜查的媒體。法官李運騰聞言指,《星島日報》亦曾被廉政公署搜查。
控:明知有犯法風險仍想做過往的事
黎:別以為我是白痴
控方展示黎在 2020 年 10 月 6 日於「Napa Institute」的訪談謄本,黎憶述被捕後關押在收押所及睡在地板,他問自己:「如果我知道將面臨坐牢,我還會做同樣的事情嗎?」黎當時回答自己:「是,我會做同樣的事情⋯⋯」。控方指出,黎明知有機會違反《國安法》,都想繼續做過往的行為?黎指「別以為我是白痴,別以為我是弱智」。

黎承認在模糊地帶冒險
但指不會做明顯違法的事
控方再展示 2020 年 11 月 20 日黎與以色列前副總理 Natan Sharansky 的對談騰本,黎稱「雖然我知道和你(Sharansky)對話⋯⋯會惹上麻煩,因為這等同與外國人勾結,在這裡是大罪,但我必須堅持⋯⋯」控方質疑,即使面對違反《國安法》的風險,黎仍想繼續行事、《蘋果》照常營運?黎指,《國安法》紅線模糊,承認會在模糊地帶冒險,包括與外國人交談。但如果行為明顯違法,「我不會蠢到去做」。
法官李運騰問,那為何黎不直接遠離紅線?黎指,「當你站出來為爭取和維護自由而奮鬥,你無法將自己拉得太遠」,並確認當時在「打擦邊球」。控方質疑黎選擇冒險,與他早前供稱會小心謹慎不符?黎指,他已盡其所能謹慎,但不能消除紅線的不透明。
控方另引述黎多則 Twitter 帖文,以及與「徒弟」李兆富於 7 月 22 日通訊,包括提到「這是防止侵犯人權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要令犯下令人髮指行為的人,負上個人責任」,並附上《蘋果》連結,關於有公司因侵犯新疆人權而面臨美國制裁。
黎在控方盤問下一度確認,文中提到「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指制裁,其後改稱沒提及制裁。法官李素蘭質疑黎改變證供、迴避問題。黎指他可能聽錯,強調他只是陳述訊息,否認發帖要求制裁或繼續制裁,強調當時已發生制裁。

黎否認倡禁外國技術和晶片進入中國
控方展示 2020 年 11 月 29 日黎專欄文章〈天下圍中 拜登騎虎難下〉,當中提到美國制裁,「對中共肆意鎮壓港人或多或少有個牽制作用,令為國安法蹂躪喘不過氣來的港人感到有人為我們出氣而寄存希望」。控方問,黎是否想制裁繼續實施?黎指,文章僅形容當時已發生的事,「感到有人為我們出氣」,給予人們希望。
控方另就「科技制裁」範疇提問,引述 2020 年 9 月 24 日、10 月 1 日及 10 月 15 日的「Live Chat」節目,以及 10 月 11 日黎專欄文章〈台灣也要感謝黨〉,指內容均提及科技制裁,例如討論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提到台灣可成為對抗中國的最大槓桿,又指歐洲國家十分依賴美國技術,可能會仿效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制裁。
控方多番質疑,黎想外國向中國實施科技禁運和制裁?黎稱僅陳述事實,否認提倡繼續制裁,亦指沒有資格去想這問題。
HCCC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