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法庭線》本周焦點報道 2023.7.30-8.5

《法庭線》本周焦點報道 2023.7.30-8.5

分享:

47人案|鄒家成:參選為宣揚香港民族理念 否認新東會議提「癱瘓政府」  

民主派初選案,周五(4 日)展開第 99 天審訊,鄒家成開始作供,稱參加初選目的包括宣揚「香港民族」理念;他不認為「35+」能達成,惟盼在「35-」下爭取最多「具抗爭意志者」進入立法會。他又指「本土和香港民族」與港獨「唔一樣」。

鄒否認,曾於新東協調會議上說過「推我哋入立法會癱瘓政府」等,另承認在會上提出將戴耀廷主張「積極運用」否決權的字眼,改為「會運用」,因覺戴說字眼指「可以投,可以唔投」屬模稜兩可,但自己被會議主持敷衍。

另外,陳志全於本周完成作供,他供稱對能否實現「35+」抱很大懷疑,認為民主派取得 30 席機會很微。但他在宣傳片和街站繼續宣傳「35+」,因當時社會彌漫著無力感,「好似做乜都無用」,故希望以此「鼓勵選民出嚟投票,要對峙呢個無力感」、「話畀佢聽 35+ 就有 ABCD 嘅選擇同能力,希望選民覺得議會有用、投票有用。」

控方其後質疑陳於將軍澳街站發言時,提及願望是達成「35+」,沒提及不可行。陳回答時反問,「當你生日許願嘅時候係世界和平嘅時候,你覺得世界和平可唔可以達到呀?」後稱認為「希望同埋相信」兩者沒衝突。

指國安委越權建議拒Tim Owen簽證 黎智英申覆核許可被駁回須付訟費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獲法庭批准,聘用英國御用大狀 Tim Owen 來港抗辯。全國人大常委會其後應港府提請,就《國安法》第 14 及 47 條釋法,指在危害國安案件批准聘任海外律師前,應先取得特首發出的證明書。

黎智英早前分別入稟高院及提司法覆核,要求律政司宣布,人大釋法不影響法院早前批准 Tim Owen 來港為其抗辯的決定,又指國安委建議入境處拒絕向他批出簽證,僭越《國安法》權力。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潘兆初今年 5 月,一併駁回司法覆核許可申請及黎的傳票入稟。

法官潘兆初周四(3 日)就訟費頒下判詞,指黎智英的司法覆核申請完全沒有勝訴機會(wholly unmeritorious),《國安法》已列明國安委的決定不受挑戰,本港法院無權監督,不應提出申請,下令黎以彌償基準支付訟費。

8.29深水埗|7人暴動罪成 3男囚24至32月 4名未滿21歲被告判入教導所

2019 年 8 月 29 日,深水埗警署外有市民聚集,及後發生警民衝突,8 人被控暴動等罪。當中 7 人不認罪,其中一人早前獲裁不宜受審、當庭釋放,餘下 6 人罪成,連同開審前認罪的被告,法官王詩麗周三(2 日)在區域法院判當中 3 名成年被告監禁 24 至 32 個月,另外 4 名仍未滿 21 歲的被告入教導所。

法官判刑時指,案發於人煙稠密的深水埗,現場有人於馬路噴漆、阻塞交通、於馬路飛奔,影響他人。示威者又以鐳射筆照射警署,大聲辱罵警員,其行為針對警署,公然挑戰執法者。而眾被告有所準備,帶備口罩、急救用品、防毒面具、電筒及鐳射筆到場犯案。但法官接納根據本案暴動範圍、人數、時間,認為嚴重性較同類案件低。

義務急救員暴動罪成判囚3年3月 申上訴被拒 官指「不利推論呼之欲出」 

2019 年 10 月 1 日國慶,大批示威者在黃大仙集結,11 人暴動罪成,分別被判入教導所及判囚 3 年至 3 年 3 個月。案發時 24 歲的義務急救員不服定罪申請上訴,周五(4 日)在高院處理。上訴庭聽畢雙方陳詞,駁回上訴申請,將於 6 個月內頒布理由。

上訴方指,上訴人到場進行人道救援,其背包內大部分是急救用品,沒有鼓勵他人破壞社會安寧。法官彭寶琴質疑,上訴人意圖提供醫療援助,令參與暴動者無後顧之憂,「唔可以推論佢有參與暴動嘅造意咩?」。法官彭偉昌亦指,上訴人在暴動現場,提供有風險的服務,「你可以話淨係救人,但好難推論,不利推論係呼之欲出」。

蔡天鳳碎屍案|控方申押後指需時處理法證報告 辯方質疑「呢半年做咗乜嘢?」 

28 歲女模特兒、譚仔米線創辦人的媳婦蔡天鳳,今年 2 月在大埔龍尾村,被揭發疑遭殺害碎屍。死者前夫、前家翁、前大伯被控一項謀殺罪,前家姑被控一項意圖妨礙司法公正罪;另兩人則涉協助死者前夫,乘搭遊艇逃往澳門,各被控一項「意圖協助罪犯」罪,案件周一(31 日)於九龍城裁判法院再訊。

控方交代搜證進度,包括已檢查現場閉路電視片段、被告手機內容等,但仍未完成法證報告及死者死亡報告。辯方指,希望警方盡快透露證物數量,又質疑法證報告至今仍未處理好,「想知 OC(案件主管)呢半年就法證報告做咗啲乜嘢?」。

主任裁判官蘇文隆表示會記錄在案,另應控方要求,將案件押至 10 月 11 日再訊。死者前夫一家四口繼續還押,餘下兩人以原有條件保釋。

其他焦點新聞: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