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69歲婦心肌梗塞「通波仔」後亡 家屬質疑斷錯症 醫生稱檢查時沒發現「主動脈剝離」

69歲婦心肌梗塞「通波仔」後亡 家屬質疑斷錯症 醫生稱檢查時沒發現「主動脈剝離」

分享:

69 歲退休婦 2019 年因胸口痛到廣華醫院求醫,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轉至伊利沙伯醫院,先後進行 2 次「通波仔」手術,惟術後持續出血,心臟 2 度停頓,其中一次長達近一小時,最終不治,驗屍後發現有主動脈剝離。事隔近 4 年,死因庭周三(15 日)展開為期 6 天的研訊。

死者家屬質疑,院方錯誤診症,未有交代手術風險和必要性,又懷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出錯。2 名涉事醫生供稱,當時進行多項檢查,均未發現死者有主動脈剝離的跡象,又指明白家屬面對親人離世的感受,「但我哋醫得個病人,唔通想佢死咩?」
家屬:不知死者術前心臟曾停頓

死者兒子馮銘忠供稱,母親生前獨居,主要依靠積蓄和生果金維生,沒有吸煙等不良嗜好。其母在 2019 年 3 月 2 日前往廣華醫院求診,隨後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轉至伊利沙伯醫院心臟科接受「通波仔」手術,術後心律不正、心臟現積水及流血,但仍能開口示意。

馮又指,下午約一時,其母接受抽積水手術,並因心臟主動脈流血,被植入監察儀器。傍晚近 5 時,馮獲告知其母主動脈流血不止,需進行主動脈修補手術。惟至晚上 9 時,醫生表示無法救治,翌日晚上離世。馮直言,不知其母心臟曾在術前停頓,質疑院方錯誤診症,未有交代手術風險和必要性,又懷疑有人在手術過程中出錯。

廣華醫生:死者症狀與典型主動脈剝離不同

廣華醫院急症室醫生林鑑華供稱,死者稱其胸口出現疼痛約一星期,並蔓延至上肢、頸部及牙骹,經心電圖檢查後發現其心臟變大,但未見縱膈膜擴闊,且血壓穩定,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遂處方阿士匹靈等藥物,同時轉介至伊院進行「通波仔」手術。

林表示,當時有考慮死者是否患主動脈剝離,但其症狀屬典型心肌梗塞,未見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包括背痛、縱膈膜擴張及雙手脈博不同等,加上心肌梗塞比主動脈剝離常見約 50 倍,認為屬心肌梗塞的機會較大,但未有把診斷時的考量記錄下來。

廣華醫生:需 90 分鐘內做手術時間上「好趕」

林補充,即使死者因主動脈剝離誘發心肌梗塞,臨床上很可能只會呈現後者的症狀。林引述國際準則指,如病人患心肌梗塞,需於 90 分鐘內接受「通波仔」手術,坦言時間上「好趕」,難以進行約一小時的電腦掃描,或其他進一步的檢查,相信當時安排轉院施手術,對死者來說是「最好嘅治療」。

伊院醫生:除參考廣華診斷 亦有進行多項檢查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及心臟科副顧問醫生徐城烽則指,在死者轉院後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問診、量血壓、照心臟超聲波、心導管檢查等,但她在檢查時心跳停頓,需持續施行心外壓,及注射高劑量的強心針,直至完成「通波仔」手術。雖然死者術後一度血流暢通,但不久後心跳加速、心室功能下降,需進行第 2 次「通波仔」手術。惟死者情況未見好轉,再次出現心臟驟停,需植入人工心肺機,再進行主動脈修補手術。

家屬質疑,伊院的診斷結果是建基於廣華的診症。徐否認並指,除參考廣華的心電圖、X 光結果外,亦有進行超聲波等多項檢查。他承認,主動脈剝離與心肌梗塞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但「嗰刻所有檢查,都無證據係嗰樣嘢(主動脈剝離)」,直至驗屍報告才得悉。

伊院醫生指同事曾向家人解釋情況

被問到為何沒進行電腦掃描檢查,他解釋死者曾出現心跳停頓,或會在檢查途中出現同樣風險,加上檢查前須注射大量顯影劑,對其肝臟負擔很大,認為先穩定病人情況,再考慮其他可能性較為恰當。徐表示,同事有在手術前向家人解釋情況,但不知詳情。

對於家屬不知死者依賴人工心肺機維生,徐指當時曾婉轉地表達,「我哋當然可以『畫公仔畫出腸』咁講,但如果要講畀佢哋(家屬)知個病人九死一生,對家屬嚟講係好殘忍嘅事」,又指明白家屬面對親人離世的感受,「但我哋醫得個病人,唔通想佢死咩?」

醫管局被列為有利害關係者

研訊由死因裁判官周慧珠及 5 人陪審團共同審理,被列為有利害關係的醫管局派員列席,家屬包括死者兒子、女兒及媳婦亦有出席。

死者黃琼愛 2019 年 3 月 2 日前往廣華醫院急症室求診,被診斷為心肌梗塞,即日轉至伊利沙伯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術前一度心臟停頓。死者接受手術後,心臟大動脈出血,心臟停頓近一小時,須急需進行大動脈修補手術,延至翌日宣告死亡,終年 69 歲。

CCDI-209/2019(DK)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