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鄧桂思死因研訊|換肝團隊醫生指鄧吻合乙肝急性發作 若病人服抗病毒藥發作機會低

鄧桂思死因研訊|換肝團隊醫生指鄧吻合乙肝急性發作 若病人服抗病毒藥發作機會低

分享:

案件由死因裁判官周慧珠,連同 2 男 3 女陪審團審理。死因研訊主任為律政司高級檢控官劉理蘭,死者長女胡尚佑列席、無法律代表。

醫管局被列為有利害關係方,由資深大律師蔡維邦、大律師孫文灝代表;另兩名涉案主診醫生林治崑、陳小劍,均由律師 Bernard Murphy 代表。

換肝團隊醫生稱
鄧並非出現自身免疫性肝炎

瑪麗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馮恩裕,是為鄧換肝的團隊成員之一。馮供稱,鄧的情況與慢性乙肝急性發作的情況吻合,又表示鄧不太可能出現自身免疫性肝炎。馮續指,通常會排除其他情況,以及考慮一系列條件,包括球蛋白、肝組織檢查等,以及有否找到肝炎病毒,才診斷為自身免疫性肝炎。

瑪麗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馮恩裕。

死因研訊主任問及,自身免疫性肝炎有否可能與乙肝復發同時發生。馮指鄧的情況不是屬於自身免疫性肝炎,因不符合一系列條件。

馮:高劑量類固醇
明顯增加乙肝風險

至於鄧桂思為何突然復發,馮稱,大部分病人會自發性發作,「我哋唔知道背後機制係點」;另提到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會明顯增加乙肝風險。死因研訊主任追問,為何會增加風險,馮解釋,高劑量類固醇會壓抑免疫系統,當欠缺保護機制,病毒量便會增加。

馮指從病毒量審視
難指復發原因是中藥

早前研訊中,曾診治鄧的聯合醫院內科醫生供稱,鄧向她表示曾服中藥。死因研訊主任今日問及,服用中藥或吃海鮮,會否增加乙肝復發的風險。馮稱,需要視乎中藥的種類與服用多久,但指臨床觀點審視,因病毒量高,難以指復發原因是中藥。馮又指,服食受污染的海鮮可引致甲型肝炎,但已排除此可能性。

被問到帶乙肝病毒者服用高類固醇,引致乙肝爆發的機會率時,馮稱,僅可回答會增加風險,需要視乎類固醇的劑量及服用時間。

另本案其中一名涉案醫生陳小劍,曾為鄧處方降膽固醇的藥物辛伐他汀(Simvastatin),馮指此藥引發急性肝炎的機會「非常之唔可能發生」。

馮同意唯一生存機會是換肝

醫管局一方問到,馮的報告提及鄧的「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 37 分,問鄧唯一的生存方法是否換肝。馮同意,指根據鄧的情況,她 2 星期內有 75% 死亡率。

代表兩名涉事醫生的律師 Bernard Murphy 則問及,馮的報告指鄧的 MELD 為 37,惟另一瑪麗醫院醫生冼瑞靈則提及是 27 分,3 個月後因為肝衰竭死亡風險達 20 至 30 %,問兩者為何有別。

馮解釋,僅視乎如何計算數字,指冼可能用已較正的凝血指數計算,其計算並非不正確。

馮同意有服抗病毒藥物
乙肝發作機會很低

官問及,若帶乙肝病毒者服用高劑量類固醇,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乙肝發作的機會是否很低。馮同意。官再問,帶乙肝病毒者服用類固醇,沒服用抗病毒藥物,是否會導致肝衰竭。馮則稱有很多不同因素,但認為風險會增加。

病理學系教授稱
鄧肝臟驗出乙肝抗原

曾檢驗鄧桂思肝臟的港大病理學系臨床副教授盧綽琳供稱,鄧的肝臟組織橫切面呈綠色,但正常肝臟是充血及呈深紅色;另遍佈黃斑,指屬於壞死組織。盧表示,由於有大量壞死細胞,沒有太多細胞生存,但都驗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呈陽性。

盧亦指,在鄧的肝臟管道增生位置發現大量漿細胞,指有可能是乙型肝炎被激活,或是出現自身免疫性肝炎,但需要根據臨床情況,才可確認屬於哪種。

案件押後至下周一續審,料傳召兩名專家證人。

CCDI-808/2017(SH)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