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海難|2007年須例規定客船備兒童救生衣 海事處督察指難執行故沿用舊例

南丫海難|2007年須例規定客船備兒童救生衣 海事處督察指難執行故沿用舊例驗船

分享:

另外,財利船廠時任工程部主管馮繼明供稱,南丫四號的船殼是由內地的「梧州船廠」製造,而「梧州船廠」曾在船尾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開孔,方便工人進出施工,但他驗收時已確認孔口封好,並確認南丫四號的水密門及通道口,應該是在船殻運返香港時,由財利負責完成。(見另稿

驗船督察鄭龍保:救生衣新例難執行
沿用舊例驗船

研訊主任讀出多份海事處人員供詞,交代他們如何驗船、會否帶備圖則,以及如何執行 2007 年的救生衣新規定。其中高級驗船督察鄭龍保的供詞提到,他於 1991 年加入海事處,2014 年錄口供時隸屬本地船舶安全組,負責審批圖則及驗船。

海難爭議之一,是南丫海號在意外後被揭船上並無備配兒童救生衣,而根據 2007 年實施的《商船(本地船隻)(安全及檢驗)規例》,船隻須備有總載船人數 100% 的成人救生衣,另須有 5% 的兒童救生衣。

鄭龍保稱備新例實施後,發現有部分船東沒有備存足夠救生衣,有船東稱如要跟足法例,或需改動圖則、減走座位,以騰空位置擺放救生衣。鄭供稱當時與其他督察亦認為,要求舊船執行新例並不合理。故他們決定沿用舊有做法,繼續參考驗船證明書上的救生衣數量驗船。

南丫四號甲板層船艙座椅下的救生衣(來源: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
船東:不知2007年救生衣新例
沒聽聞海事處代表講解

警方於 2014 年調查時,亦曾向其他客運小輪船東問話。針對 2007 年的救生衣新例,珊瑚海船務有限公司董事李觀帶供稱,他本人及其公司「一直都無閱讀過」有關法例,不知道救生衣有新要求,亦未曾聽聞海事處代表講解新例。

至 2012 年南丫海難後,他曾聯同業界到海事處開會,會上海事處前助理處長蘇平治要求業界在下一次驗船前,須執行新規定。而李的公司在 2013 年起已備配法定所需的救生衣數目。

商會會長:處方以「舊船舊例」方針處理
海難後通知立即執行新例

港九電船拖輪商會永遠會長兼理事長溫子傑則供稱,2007 年修例後,他曾代表商會與海事處開會,反映執行新規例的困難。他稱印象中在會上有人提出「自然淘汰」、「新船新例,舊船舊例」的字句,意思是待舊船的設備自然損壞後,便會更換新法例應有的設備,建議新例實施前已建成的船,可沿用舊法例。

直至 2010 年頭,溫指仍有就個別船東提出救生衣不足的問題,與海事處人員開會討論,「當時海事處都以上述『自然淘汰』及『新船新例,舊船舊例』方針處理」。

溫供稱,南丫海難後海事處「突然口頭通知」商會要求船東立即執行新例,當時船東不可能同一時間採購大量救生衣,因此商會曾兩度遊行抗議。

南丫海難  南丫四號
南丫四號(資料相片)
鄭龍保:處方如發現圖則不吻合
理應向船廠澄清

死因研訊另一爭議,是海事處年檢曾否檢查南丫四號艙門。高級驗船督察鄭龍保的供詞提到,他曾於 2010 年 4 月 29 日在財利船廠為南丫四號做年檢,包括檢驗船外殼,毋須檢查船體內部、船上座位、水密裝置及救生衣等。他另於 2011 年 6 月 17 日為南丫四號進行兩年檢,集中檢查主機引擎,同樣毋須檢查船上座位、水密裝置等。

鄭解釋,驗船督察在檢驗新船時才須核對圖則,指船廠完成內部結構後,會要求海事處派員檢查。督察須參考「分部及艙壁圖」圖則進行檢驗,以檢查圖則與實際結構是否吻合,例如船艙內部的水密艙壁均須為水密狀態,如有開口便須裝上水密門。

他向警方確認,南丫四號「分部及艙壁圖」中的半格艙壁圖(「BHD AT FR ½」)顯示有開口,同一頁的「Section B-B」部分,則標示同一位置為水密,有不吻合之處。如海事處人員檢驗新船時發現,理應向船廠澄清,並指示船廠更正圖則,再交予海事處重新審批。

南丫四號「分部及艙壁圖」顯示船艙為「WT BHD」、即水密艙,同一頁另一部分標示同一位置為「Access Opening」,即有通道口。(來源: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
鄭龍保:定期驗船毋須核對圖則

至於船隻其後的定期檢驗,鄭指一般而言,毋須翻閱圖則核對船體結構,亦毋須射水測試水密門。海事處人員會進入船艙,以「目視觀察」艙壁有否改動,例如嚴重生銹、有否拆走水密門等痕跡。如艙壁有開口,但無改動跡象,驗船督察未必會覺得有問題。

鄭又指,驗船督察會隨機拉動座位,檢查是否穩固,另會參考安全佈置圖,點算救生衣數量,再隨機抽取救生衣拉動繩索,以確定是否穩妥。

驗船督察梁果强:不會帶同圖則驗船

海事處時任助理驗船督察梁果强則供稱,曾於 2006 年 6 月 29 日為南丫四號做年檢,驗船前會閱讀船隻檔案和文件,「而船隻檔案及圖則我一般都不會帶去驗船用,這是一般慣常做法」。

梁指已記不起驗船的地點和參與人士,但正常情況下會有財利及港燈的代表,而他在驗船前後,沒參考任何南丫四號的圖則。至於檢查方式,梁稱一般會點算救生衣及其他救生設備的數量,亦會抽查設備確保沒有破損。

梁果强:憑經驗判斷是否漏裝水密門

供詞提到,由於南丫四號的壓載物放在油箱房及舵機房內,故梁必定曾進入船艙檢查,但由於壓載物非常重,他指一般只會在第一次檢查時磅重,其後的檢查會由船東簽署壓載物聲明,確認壓載物沒有增多、減少或移動。

至於南丫四號沒安裝水密門一事,梁供稱會憑經驗判斷是否有問題,例如從通道口是否有新切割或燒焊痕跡,判斷水密通道是否新建,其次會檢視門框上是否有水密門用的門鉸、水密門鎖等零件。若南丫四號的水密通道沒有上述情況,「我就不會懷疑為何會有水密通道及無裝水密門了」。

針對船上座椅,梁指檢查時沒有特別指引,「通常是以目測及抽樣用手推座椅是否有移動穩固」。完成檢查後,確定沒有任何需覆檢的項目,他會將檢驗結果及驗船證明書,交給驗船主任李泉基覆核和審批。

南丫四號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有一開口(來源: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
退休驗船督察拒助查
稱「不想再提及此海難事件」

庭上另讀出退休海事處高級驗船督察何啟德於 2014 年的供詞,當中顯示何向警方稱,由於他參與南丫四號的事項已事隔十多年,印象模糊,加上他「不想再提及此海難事件」,故不願向警方提供任何資料。

研訊周三續,將傳召財利船廠另外 3 名職員出庭作供。

CCDI-1075-1113/2012(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