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立場》被指煽動案|控方稱初選投「墨落」市民「人心不穩」易受誤導 鍾沛權不同意

《立場》被指煽動案|控方稱初選投「墨落」市民「人心不穩」易受誤導 鍾沛權不同意

分享:

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及《立場》所屬公司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案,周二(21 日)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34 日審訊。控方下午就民主派初選背景盤問,指 60 萬初選投票者當中,46 萬人支持簽署「墨落無悔」聲明的參選人,詢問是否代表「人心不穩」。鍾沛權認為控方所用字眼有歧義,指 2020 年的民情依然存在,「我回憶到當時除咗不滿,仲夾雜好多恐懼、失望呢啲情緒」,又不同意投票者易受到不正確資訊誤導、渲染性言論影響。

就控方提及鄒家成的支持者,容易受鄒的影響,鍾沛權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為例,指他勝出總統選舉,是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其路線配合到民情,與社群的政治訴求呼應,就會得到支持。他認為,本土路線主張背後,亦是過去一段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香港政治、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結果,「所以最後喺初選,有啲本土路線嘅人物攞到比較好嘅成績」。

鍾沛權質疑,控方想舉證指,初選參選人主張能影響幾十萬人,證明當時香港是不穩、有暗湧,市民易受誤導;但他認為「反共」的思維,在 1997 年前後均有出現,「會唔會因為幾個初選參與者主張(而受影響)?係雞同雞蛋,唔係一回咁嘅事。」案件周四(23 日)續審。

另外,控方提及梁天琦參與 2016 年立法會新東補選,稱用以說明梁晃維在專訪的論述。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一度打斷,指控方問題重覆,又質疑與本案無關,「琴日就拉登、普京,今日就梁天琦」。她形容自己一直「好克制」,無提出反對,因「我知道法官立場,但我覺得係需要少少限度」。法官郭偉健認為問題有關連,但提醒控方若證人稱忘記或無印象,或不得再追問。(見另稿

被問報道如何界定「抗爭本土派」
鍾:希望準確描述、何桂藍等人自稱抗爭派

控方代表為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辯方代表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黃卉儀,案件由法官郭偉健審理。

控方第 13 日盤問鍾沛權,圍繞涉案何桂藍、鄒家成及梁晃維專訪的時代背景。伍淑娟指出,初選投票人數約 60 萬,他們希望有人可以進入議會監察政府、推動政府回應五大訴求;鍾稱「都可以同意」。伍續指,該 60 萬人來自 2019 年區議會選舉,票投民主派的 170 萬名選民;鍾稱沒有資料回答,但認為控方推論合理,又指或有沒在區選投票的人,反而在初選投票。

伍引述《立場》報道〈【初選數據分析】泛民政黨四區得票佔近半 新西成「抗爭本土派」天下〉,詢問《立場》如何界定「抗爭本土派」。鍾憶述,當時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參選人的政治路線,希望做到最準確描述。他指,《立場》以捍衛香港語言、中港分隔及香港民族等元素,界定參選人是否屬本土派,部分參選人則自稱本土派。

鍾舉例指,黃之鋒、何桂藍不會使用上述字眼及口號,他們的主張是較激烈,議事風格、手段亦與傳統民主派不同,但在本土派支持者的眼中,黃、何都不是他們所理解、想像的本土派,指這些非建制派人物缺乏標籤或形容詞。鍾續指,他們自稱抗爭派,因此《立場》亦使用相關字眼,又指相信選民對抗爭派有認知。

控方連問國際是否高度關注初選
鍾稱已回答:為免糾纏、不如我認咗佢

在《立場》另一報道〈黃之鋒等 16「抗爭派」參選人 將與泛民商是否簽確認書 強調否決財政預算案立場不變〉,伍詢問新聞配圖是否本土派、黃之鋒及朱凱廸等人組成的選舉聯盟的合照時,一度將黃之鋒、朱凱廸稱為「黃之派、朱迪」。

黃之鋒在文中表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民主派初選,目前中美角力白熱化,若當局再取消參選人資格,是「引火自焚」。伍詢問國際是否高度關注初選,鍾稱上述段落是黃之鋒的想法。伍再詢問鍾對國際關注的印象,鍾稱知道有中美角力、國際在 2019 年後,更整體及宏觀地關注香港政治發展,相信有個別外國政府及人物關注初選。

鍾又指,一向認為政治人物尋求外國制裁是不切實際、一廂情願,指西方國家回應香港政治問題,有很大利益考量,但強調審批文章時,不會使用個人判斷。伍多番追問鍾,國際社會是否「高度」關注初選,鍾表示已回答,「為免糾纏落去,不如我認咗佢,知道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初選,對我辯護嚟講分別唔大」,但亦重申自己其實沒有印象。

控方指 46 萬人票投「墨落無悔」
稱投票者有類似價值觀

伍又根據《HK01》報道整理初選票數分布,指 60 萬名初選投票者中,4 分 3 人、即約 46 萬人投給簽署「墨落無悔」聲明的參選人,當中 30 多萬人是投給 16 名參加記者會的「抗爭派」參選人。伍續指,若將比例套用在 2019 年區議會選舉,即「好多人」支持簽署「墨落無悔」聲明的參選人;鍾稱「有咁嘅可能性」。

不過,鍾亦提出計算限制,指當時傳統民主派、資深政治人物對協調機制、尤其初選有猶豫,因他們認為本土派、提倡激烈主張的新晉及年輕政治人物的支持者,較願意在初選投票,結果有利於他們。鍾認為正式選舉未必能夠完全反映初選結果,「我只係提出有呢個可能性,你嘅計算方法都可以估量,但中間有好多未知、不確定因素」。

伍指,46 萬初選投票者有類似價值觀及看法,例如支持激烈抗爭、手段及 35+ 初選。鍾稱他們比較接受激烈手段不滿政府,伍聞言指「不滿到要解散立法會?」鍾質疑,「你不斷加演繹,我可以同意嘅嘢更少」,指選民希望非建制派成功協調、取得最多議席,若他挑選某政治路線的參選人,即代表他支持相關主張。

控方屢提 46 萬人支持「墨落無悔」反映人心不穩
鍾稱並非不合理、但字眼有歧義

伍指出,46 萬人投給簽署「墨落無悔」聲明的參選人,是否代表人心不穩,「因為仲有咁多人支持初選、反中央訊息?」鍾認為,官方有其理想狀態的「穩定」,但 2020 年港人對政府不滿、政治訴求得不到滿足,「幾大比例上嘅人係存在不滿」;2020 年後不滿的民情依然存在,但不會使用控方所指的「人心不穩」,「我回憶到當時除咗不滿,仲夾雜好多恐懼、失望呢啲情緒」。

伍續指,「本身好嬲,依家加埋恐懼,咁都唔係人心不穩?」鍾認為若控方要以「人心不穩」總結情況,並非不合理、不能接受,但認為字眼的歧義較多。伍又指,上述 46 萬人會很容易受到不正確資訊誤導、受到渲染性言論影響;鍾稱不同意。

控方舉例鄒家成支持者易受鄒影響
鍾稱市民尋求代表訴求的政治人物

伍舉例指,在初選 46 萬人支持「墨落無悔」的背景下,「鄒家成猛咁講反共,啲人咪更加容易接受鄒家成講法?」鍾認為市民提出支持,不代表他們被誤導支持政治人物的主張,指一個主張得到支持,涉及很多複雜原因,除了跟政治人物的演說能力、誠信、魅力有關,亦包括其提出的路線得到很大認同,有社會、政治、經濟基礎,與社群的政治訴求呼應,就會得到支持。

鍾引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作例子,指他當年競選總統時不被看好,而當時美國社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全球化導致不平等問題嚴重,「一種民粹出現,令特朗普天時地利人和得到支持,佢路線配合到民情,所以佢可以勝出選舉。民情係源自美國深層、甚至係全球經濟下嘅結構性問題,唔係特朗普一個人主導到,唔係個人魅力問題」。

就控方提及鄒家成的支持者,容易受鄒家成的影響,鍾認為「倒返轉頭,正正係本土路線主張嘅背後,其實係過去一段長時間累積落嚟、香港政治、社會嘅結構性問題結果,得唔到正視、解決,政治訴求得唔到滿足,所以尋求一啲可以代表佢哋政治訴求嘅政治人物,希望佢哋可以代為出聲,所以最後喺初選,有啲本土路線嘅人物攞到比較好嘅成績」。

鍾質疑控方假設某路線支持者受誤導
「呢個循環論證係冇意思」

鍾又質疑控方想舉證指,初選參選人的主張能夠影響到幾十萬人,證明當時香港是不穩、有暗湧,市民易受誤導;伍稱是「其中一個(舉證)」。鍾再指,「反共」在 1997 年前後均有出現,「會唔會因為幾個初選參與者主張(而受影響)?係雞同雞蛋,唔係一回咁嘅事」。

伍指,有人相信 8.31 太子站有人死亡、已故女學生陳彥霖是「被失蹤」、新屋嶺有強姦事件等,是被不正確的訊息誤導。鍾認為 8.31 到太子站獻花的人是溫和表達政治訴求,顯示自己不會忘記一宗真相未明、涉警暴的事件,質疑控方假設相信上述事件的人是受誤導、盲目相信,又是某些路線的支持者,「呢個循環論證係冇意思」。

鍾又指,市民對某些事件、包括不公義問題的看法,會超越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及主張,「可以係跨政治光譜」。伍指根據初選結果,46 萬人支持「墨落無悔」、30 萬人支持抗爭派,「民情係會持續落去?」鍾表示「我同意啦,我唔想糾纏。市民對某啲政治路線嘅想法、背後原因,會持續一段時間」。

控方問《立場》為何形容搜捕「瘋狂」
鍾:搜捕規模空前、令人震驚

另外,伍又問及《立場》【初選瘋狂搜捕】系列報道,詢問為何用「瘋狂搜捕」;鍾稱當日搜捕規模空前、令人震驚。伍指《立場》是覺得警方「拉得唔啱」,鍾認為是抱有疑問。

就〈【初選瘋狂搜捕】港府:果斷維護國家安全 無懼任何海外政府制裁〉報道,新聞配圖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兩人臉上有紅星。鍾解釋指是政治漫畫,影射拘捕決定源自中央,增添紅星則是避免讀者誤會屬真實圖片。伍質疑《立場》在報道上加入意見,鍾稱是含蓄方式,伍聞言即指「都唔含蓄呀」。案件周四(23 日)續審。

DCCC265/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