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12.8遊行前搜出手槍、口岸發現爆炸品 17人被控違《反恐條例》 兩案2024年開審

12.8遊行前搜出手槍、口岸發現爆炸品 17人被控違《反恐條例》 兩案2024年開審

分享:

2019 年 12 月 8 日「國際人權日大遊行」前夕,警方搜出大批武器,包括手槍、子彈等,拘捕 13 人包括「12 港人」案被告張俊富、張銘裕及嚴文謙。當中 10 人被律政司首引《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下的「對訂明標的的爆炸的禁制」罪起訴。另外 2020 年初,深圳灣口岸公廁等被發現有爆炸品,警方事後拘捕 8 人,當中 7 人亦被控以《反恐條例》。

司法機構網頁顯示,前案將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在高等法院開審,審期預料 60 日。後案則於同年 8 月 1 日開審,審期預料 75 日。據《反恐條例》,相關控罪若罪成,最高可判囚終身。兩案部分被告至開審時,還押時間將達至逾 4 年。
12.8 遊行前夕 警搜出手槍等武器
10 人被控《反恐條例》下罪名

前案 13 名被告依次為黃振強(22 歲,無業)、吳智鴻(24 歲,工程人員)、張俊富(22 歲,學生)、張銘裕(20 歲,無業)、嚴文謙(21 歲,學生)、蘇緯軒(18 歲,補習教師)、彭軍壕(33 歲,無業)、蔡凱明(21 歲,倉務員)、陳玉龍(27 歲,維修技工)、李家田(24 歲,無業)、賴振邦(29 歲,技術員)、鍾雪瑩(29 歲,設計師)及許湛榮(24 歲,物業管理助理)。

除鍾雪瑩、蔡凱明、陳玉龍外,其餘 10 人被控《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下的「對訂明標的的爆炸的禁制罪」,指他們於 2019 年 8 月 1 日至 12 月 8 日期間,在香港串謀林銘浩(音譯)、梁正熙(音譯)及張建信(音譯)等,非法及故意向特定目標送遞、放置或引爆兩個爆炸裝置,意圖導致他人死亡或遭受身體嚴重傷害。

同時被控串謀殺警

10 人另被控交替控罪「串謀導致爆炸或製造、存有炸藥意圖危害生命或財產」,指他們於 2019 年 8 月 1 日至 12 月 8 日,非法及惡意作出任何藉爆炸品導致的爆炸,而該爆炸的性質相當可能會危害生命或對財產造成嚴重損害,以及面對串謀謀殺罪,指他們串謀謀殺警員。

各被告分別面對管有爆炸品罪、管有槍械或彈藥意圖危害生命罪、使用槍械或彈藥意圖抗拒或阻止合法逮捕等罪。

今年 9 月案件管理
明年 2 月高院開審

根據司法機構網頁顯示,案件將於 2023 年 9 月 11 日進行案件管理聆訊,2024 年 2 月 19 日在高等法院開審,審期預料 60 日;彭軍壕、蔡凱明、陳玉龍、蘇緯軒屆時認罪。

13 名被告分別在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4 月首度提堂,部分人被拒保釋,當中黃振強、吳智鴻等人預料至開審時,還押時間將達至逾 4 年。

口岸爆炸品案
8 人被控 6 人已押 1 至 3 年

至於 2020 年初發生的明愛醫院公廁、深圳灣口岸公廁及羅湖港鐵車廂爆炸品案,8 名被告為何卓為(37 歲,無業)、李嘉濱(26 歲,裝修工)、吳子樂(28 歲,金融從業員)、張家俊(30 歲,程式工程師)、楊怡斯(29 歲,文員)、張琸淇(25 歲,入境處登記主任)、何培欣(23 歲、浸大四年級生)及周皓文(25 歲、測量員)。

首 6 人於 2020 年 3 月首度提堂,餘下 2 被告何培欣及周皓文則在 2022 年 2 月首度提堂。除楊怡斯及張琸淇獲准保釋,其餘 6 人至今分別已還押近 3 年及 1 年。

案中 7 人被加控《反恐條例》下罪名

首 7 名被告被加控《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中的「對訂明標的的爆炸的禁制罪」,指他們於 2019 年 11 月 2 日至 2020 年 3 月 8 日期間,連同其他人非法及故意向訂明標的、在訂明標的內或針對訂明標的送遞、放置、發射或引爆爆炸裝置,意圖導致他人死亡或身體受嚴重傷害。

7 人原被控的「串謀導致相當可能會危害生命或財產的爆炸」罪,則改為上述控罪的交替控罪。

明年 2 月案件管理
8 月開審

李嘉濱另被控「作出一項或一連串傾向並意圖妨礙司法公正的作為」罪,指他於或約於 2020 年 3 月 8 日,在香港意圖妨礙司法公正而作出一項或一連串有妨礙司法公正傾向的作為,即向偵緝警員 11632 訛稱住址為西營盤一單位;周皓文另被控一項「企圖製造炸藥」罪,指他於或約於 2020 年3 月 7 日,在九龍灣利基大廈 A 座一單位,企圖製造爆炸品即炸彈。

案件將於 2024 年 2 月 7 日進行案件管理聆訊,同年 8 月 1 日開審,審期預料 75 日。當中 4 名被告由 2020 年 3 月起還押;換言之,他們至開審時,還押時間將達至近四年半。

HCCC164/2022、HCCC186/2022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