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南丫海難11年|爭死因研訊勝訴 受鼓舞難屬破沉默受訪 「係佢哋堅持先有希望」

南丫海難11年|爭死因研訊勝訴 受鼓舞難屬破沉默受訪 「係佢哋堅持先有希望」

分享:

南丫海難周日踏入 11 周年,兩名遇難者家屬爭取召開死因研訊勝訴,在追尋真相和公義的路上踏前一大步,審期雖然未定,但有第三名家屬已申請加入研訊,而因家庭原因一直保持低調的難屬 Sally(化名),亦重新聯繫,並首次接受訪問。

Sally 的姐姐在海難中殞命,其時 52 歲,她說「姐姐係姐夫嘅全世界」,而姐夫於海難後不想見人,「我覺得佢都係一個受害者…好想將件事冚埋,唔想人哋知」。直至他去年在家突然離世,Sally 發現姐夫一直保留姐姐的遺物,「你諗下呢 10 年佢係點過?每一日都係折磨」。

Sally 說,覺得勝訴的家屬 Alice 和趙炳全「好犀利」,「佢哋認為係一件啱嘅事,就真係好堅持去做,喺佢哋身上好體現到一句,就係佢哋堅持,所以有希望。」她早前主動聯繫 Alice,希望加入協助,令他們不會覺得孤軍作戰。

另一邊廂,Alice 卻有隱憂,她續以拼圖比喻,覺得能否還原「仍然充滿挑戰」,呼籲涉事各方盡力幫助,「我可能得兩塊(拼圖),但你哋可能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塊,你攞埋你嗰塊出嚟,嗰個拼圖就會越來越好。」

警方指,正等候死因庭指示作進一步準備。是家屬也是倖存者的趙炳全透露,警方曾聯絡以核實資料。十一在即,今年維港將再現煙花,他稱猶如二次傷害,「唔係話過咗咁耐,(傷痛)就會撫平咗,我覺得最起碼,事情解決咗,先再放煙花,我哋家屬都會心安啲。」

2023 年 7 月 26 日,南丫海難死者家屬梁淑玲(左)、趙炳全(右)在高院外見記者。

今年 7 月 25 日,高等法院門外傳來「喜訊」,海難家屬獲判勝訴,申請人之一梁淑玲(Alice)在庭外形容,「咁多年唯一一次可以喺鏡頭面前笑」,同時呼籲相關人士出庭作供,並邀請其他家屬加入死因研訊。

「開到死因庭,只係事件嘅開始,今日並不是完結…希望召開死因庭嘅時候,大家嘅協助、參與,可以令到呢件事真正完滿解決。」

與 Alice 素未謀面,在海難中痛失姐姐的 Sally(化名)看到報道後,內心有點掙扎。

「我當時好想搵 Alice,因為睇到佢呼籲,最重要係她喺傳媒報道,呼籲其他家屬,希望可以一齊加入,所以我聽了之後就諗,其實我係咪要做啲嘢呢?」

家屬相隔 11 年重新連繫

自 2012 年發生海難慘劇後,一批遇難者家屬開設了一個 WhatsApp 群組方便通訊,但 Sally 一直不在群組內,因為姐姐的後事,一直由姐夫負責。「姐夫係直系親屬,所以警方或者所有其他聯絡,都係聯絡姐夫。但我哋都知有一個問題,就係姐夫根本就唔想…唔想繼續跟進呢件事。」

Sally 憶述,姐夫與姐姐結婚超過 30 年,非常恩愛,兩人無兒無女,多年來互相依靠。而姐夫較少朋友,生活圈子主要都是姐姐的朋友,「可以講,姐姐就係姐夫嘅全世界」。Sally 又提到,姐夫及姐姐都很喜歡旅行,原本籌劃了很多旅行大計,打算退休後逐一實踐。

結果,一場海難,奪去了姐夫的人生旅伴,與摯愛看世界的夢想,亦頓成泡影。

Sally 指,姐姐的離世,令姐夫大受打擊、失去支柱,自此之後經常哭泣、不想見人。縱使事隔多年,姐夫每次與太太的家人見面,仍會忍不住落淚。所以 Sally 幾兄妹為免打擾,都不敢主動聯絡姐夫。

「我覺得佢都係一個受害者,我哋好想佢面對呢件事,但佢唔想做,好想將件事冚埋,唔想人哋知,所以我哋都尊重佢。」

另一邊廂,Sally 在過去 10 年一直有留意南丫海難的報道,知道有家屬年復年極力爭取公開調查報告、要求召開死因研訊。自己心裡也有疑問,奈何知道姐夫不想高調,她只好默默觀察。「我哋都好想知多啲,成件事就係…有人坐監,有啲人被告,但嗰份報告(政府內部調查報告),一開始係唔攞出嚟嘅,咁你唔公開,我就越有懷疑,越想知道真相。」

Sally 的姐姐遇難時 52 歲,姐夫當時 53 歲,他頓失摯親,唯有寄情工作,至 60 歲退休。直到去年,姐夫突然在家中去世,終年 63 歲。Sally 後來發現,姐姐所有遺物,姐夫多年來一直保留著,一件也沒有棄掉,令她相信姐夫的死,或多或少與姐姐離世有關。

「你諗下呢 10 年佢係點過?每一日都係折磨,我聽到佢走嘅時候,真係好傷心…其實我媽媽都係喺我姐姐走咗一年幾之後中風。你話兩件事有冇關係?我覺得有,都會影響到你嘅健康。」

Sally:入稟家屬體現「堅持先有希望」

姐夫離世後約一年,Sally 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南丫海難的新進展。上訴庭認為,就海難召開死因研訊符合公眾利益,家屬一方發現的新證據,亦有需要透過公開聆訊進一步審視,以查找海事處的監管及審批制度,是否有更深層次的系統不足。

當日的報道,之所以吸引 Sally 注視,不僅判詞內容,還有兩位入稟家屬,Alice 與趙炳全站在法院門前的身影。「我覺得佢哋好犀利,佢哋認為係一件啱嘅事,就真係好堅持去做,喺佢哋身上好體現到一句,就係佢哋堅持,所以有希望。」她娓娓道來。

Sally 看到報道後深受感動,「我都想做啲嘢」,於是跟哥哥及妹妹商討。三人都一致希望為姐姐追尋事實真相,同時亦希望他們的加入,令仍在堅持的家屬,不會覺得孤軍作戰。

「好多謝佢哋可以咁樣跟咗 10 年、義務去做呢件事,所以當佢哋呼籲,家屬可以嚟開會或者幫忙,我都舉咗手,如果可以嘅話,我都好想幫手。」

徐志盛:加入死因研訊是責任

除了 Sally 有意為死因研訊出一分力,另一位遇難者家屬徐志盛(Ryan),早前亦正式為逝去的哥哥及侄女,入紙申請加入死因研訊。

「我覺得入紙呢個動作,對於我嚟講,係一個表態、一個態度嚟,話畀屋企人知,我從來冇放棄過。」

事實上,Ryan 的名字,在過往的南丫海難報道,幾乎由第 1 年到第 11 年,從不缺席。去年 6 月 3 位家屬入稟高等法院,要求法庭下令召開死因研訊,Ryan 都是申請人之一。不過高院同年 11 月駁回申請,家屬決定再入稟提上訴之時,Ryan 因公務不在港,難以處理法庭文件,故名義上暫時退出申請。

「由事件一開始發生,到喺所有傳媒見到我個名開始,其實我抱守嘅信念係無變過,我需要一個真相。嗰個係我親大佬、親侄女,我唔可以畀佢哋死得不明不白。我最希望做到嘅係,召開死因研訊,將所有嘢都攤出嚟,出晒報紙,然後我攞住份報紙,喺佢哋嘅靈前朗讀一次,將結果話畀佢哋聽。」

上訴庭早前在判詞總結提到,死因研訊「遺憾地姍姍來遲」,但希望對家屬而言,可令事件告一段落。 「我希望死因研訊真係可以貫徹呢個宗旨,去搵清楚呢件事嘅真相,畀到我哋屋企人一個交代。由發生當日到而家,我都冇辦法接受,你話係意外,呢個世界冇乜純粹嘅意外,其實當中係牽涉咗好多好多嘅人為錯誤。」Ryan 說。

2020 年 11 月 3 日,徐志盛與其他海難家屬與水警會面,及後得悉不會再有任何檢控。(資料相片)
2020 年 11 月 3 日,徐志盛與其他海難家屬與水警會面,及後得悉不會再有任何檢控。(資料相片)
死因研訊暫未有審期
警方陸續聯絡家屬

另一位申請人趙炳全則透露,警方早前曾聯絡他,核實死者直系親屬的資料,並通知他有機會出庭,作為家屬代表在庭上發問。另一方面,趙炳全同時是船上的生還者,所以亦有機會以證人身分出庭作供。據他所知,其他家屬亦陸續收到警方電話,詢問他們是否有意加入研訊。至於審期,則暫時未有定案。

警方回覆《法庭線》查詢指,已經根據死因裁判法庭的指引,呈上與案件相關的文件,等候指示作進一步的準備工作。司法機構則不評論個別個案,但指一般而言,死因裁判法庭會在考慮每個個案的所有情況,包括複雜程度、各方時間表、法庭運作需要等,盡早安排進行死因研訊。

家屬經過多年爭取,屢度碰壁,到事發將近 11 年,迎來少許曙光,本應可稍為鬆一口氣。但趙炳全心底裡仍然有隱憂,因為他知道,死因研訊能否完整還原真相,取決於很多不確定因素,包括有多少人出庭作供?海事處、船公司、驗船公司、造船公司等持份者會否全面配合?庭上又會公開多少文件?

「涉事嘅人離開咗香港,或者移咗民嘅人,希望佢哋會返嚟作供。如果佢哋唔作供,呢個死因研訊得個空殼。」

遇難者家屬趙炳全(資料相片)

曾經形容死因研訊,可將拼圖還原的 Alice,亦不敢低估箇中難度,特別提到警方 2015 年提交死因庭的調查報告披露,有船公司管理層曾拒絕警方邀請會面。

「我希望作出一個呼籲,無論你當年有冇被調查,或者叫你落口供都好,希望你都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哪怕你覺得嗰件事,唔知對警方有冇幫助,我都好鼓勵你同警方交代一下,可能都會幫助到呢件事推進一小步。而家終於畀我開綠燈去砌嗰個拼圖,我可能得兩塊,但你哋可能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塊,你攞埋你嗰塊出嚟,嗰個拼圖就會越來越好。」

遇難者家屬梁淑玲(資料相片)
維港夜空煙花再現
家屬指心結未解難接受

今年十一,家屬百感交集,除了因為死因研訊充滿變數,還有另一個心結,就是煙花匯演相隔 4 年,將再次在維港夜空出現。

香港自 1997 年回歸後,每年 10 月 1 日都會在維港舉行國慶煙花匯演。直至 2013 年,政府因 2012 年南丫海難取消國慶煙花,翌年再因佔領運動取消。2015 年一度復辦,至 2019 年因為反修例運動,政府稱基於公眾安全考慮,再度取消國慶煙花。其後 3 年,政府則以疫情為由停辦煙花匯演。

Alice 慨嘆:「今年行前咗一小步(獲准召開死因研訊),本身都係令人鼓舞嘅事,但我覺得有啲諷刺,我睇廣告,香港加碼去搞煙花匯演,再配合「夜繽紛」,我真係好想講,我明白大家想搞㷫個 market(市道),但其實都要花啲時間,去解決一啲以往嘅事情。」

趙炳全亦指,海難疑團至今未釐清,政府仍未履行承諾全面公開內部調查報告,就決定復辦煙花匯演,對家屬而言無疑是二次傷害,「唔係話過咗咁耐,(傷痛)就會撫平咗,我覺得最起碼,事情解決咗,先再放煙花,我哋家屬都會心安啲。」

記者:陳婉婷

焦點
最新文章
最新影片

訂閱支持,撐起《法庭線》

所有報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全部訂閱收入均用於營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