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一名曾「通波仔」的 57 歲課外活動導師,因抽筋、心口痛而送往屯門醫院,翌日急性心肌梗塞離世。案件周五(17 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展開第二日死因研訊。
心臟科專家指,死者的病歷及情況屬「非典型」,對醫護來說是挑戰,提到醫生凌晨診斷時,病人檢測結果及臨床觀察未能完全符合心肌梗塞的 3 個診斷標準,但她認為當時心電圖已異常,醫護應提高警覺,密切監察,減低診斷延遲,提到「心肌梗塞喺呢個時代係可以醫到,時間係最大嘅原因」。
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2019 年 12 月,五旬漢因心口痛往聖德肋撒醫院(法國醫院)求診,取藥回家後突然抽搐,被送往公院後接受「通波仔」手術,術後一直昏迷,留醫深切治療部兩周後離世。死因庭周五(14 日)續研訊。死者妻子早前供稱,當她與丈夫詢問法國醫院醫生應否留院檢查,並問及收費可否較便宜,對方以差劣態度表示沒有。之後死者打算住院,醫生稱沒需要,著他離開,並簽發轉介信。 心臟科專家指出,死者曾於法國醫院求診,根據當時的心電圖,可見其情況「有少少唔係咁正常」,加上死者曾表示心口不適,若院方未能確定死者是否有急性心肌梗塞,應安排即時入院,以監察其情況,例如隔 15 分鐘做心電圖,另可進行心臟超聲波等確認情況。
69 歲退休婦 2019 年因胸口痛到廣華醫院求醫,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轉至伊利沙伯醫院,先後進行 2 次「通波仔」手術,惟術後持續出血,心臟 2 度停頓,其中一次長達近一小時,最終不治,驗屍後發現有主動脈剝離。事隔近 4 年,死因庭周三(15 日)展開為期 6 天的研訊。 死者家屬質疑,院方錯誤診症,未有交代手術風險和必要性,又懷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出錯。2 名涉事醫生供稱,當時進行多項檢查,均未發現死者有主動脈剝離的跡象,又指明白家屬面對親人離世的感受,「但我哋醫得個病人,唔通想佢死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