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2 月,黎智英國安案開審,《蘋果》高層、重光團隊(SWHK)成員等 6 人,先後以控方證人身分作供,法官於 2024 年 7 月裁定表證成立。4 個月後,還押近 4 年的黎智英出庭作供,至 2025 年 3 月 6 日完成 52 日作供。辯方在提問尾聲說:「這就是黎先生的『史詩式』(epic evidence)證供」。
《法庭線》整合 52 日供詞內容,分成《蘋果》編採篇、國際聯繫篇(見另稿),讓讀者更易理解黎供詞重點,本篇內容圍繞《蘋果》創立過程、編採架構及涉案 161 篇文章。
黎作供時逐一反駁《蘋果》高層供詞,包括被指「一錘定音」、「鳥籠自主」,強調自己個性雖強硬,但管理風格非強逼他人。他又指,自己不干預編採工作,但承認曾就 3 件事「例外」下達指示,包括就陳方安生與彭斯會面的新聞,指示張劍虹「做到最大效果」、七一立法會衝擊事件,著陳沛敏「多做年輕人心聲」。
作供另一焦點,是 33 篇黎專欄文章。控方指,黎透過文章鼓勵群眾上街、鼓吹暴力示威、「荼毒易受影響人士的思想」,黎一概否認,指僅陳述事實、推測及分析。
黎又指《國安法》生效後,紅線模糊,《蘋果》內容必須改變,曾提醒同事小心。他承認會「打擦邊球」,但若行為明顯違法,「我不會蠢到去做」。至 2021 年 6 月 24 日《蘋果》停運,黎否認在停運上肩負任何角色,重申《蘋果》編採獨立。
相關報道:
黎智英案52日供詞整合.國際聯繫篇|黎是否「外國代理人」?有否呼籲制裁?
黎智英案審訊報道一覽
2024 年 11 月 20 日,初選案判刑翌日,黎開始作供,大批市民冒雨通宵輪候旁聽籌。載著黎智英的「鐵甲威龍」囚車,早上 8 時許逆線駛入法院羈留室,反恐特勤隊持槍在場戒備。


入到法庭,他身穿裇衫及西裝外套,在懲教職員押解下步出被告欄,走向證人台,期間向家人微笑打招呼,又向身旁的傳譯員道早晨。開庭後,他戴上耳機、眼鏡,手持聖經以天主教形式宣誓,全程以英語作供。
52 日作供,黎回應控、辯雙方提問時均聲線響亮,有時律師未完成提問,黎便搶先回答,遭法官提醒要仔細聆聽問題。3 名指定法官亦經常加入提問,例如法官杜麗冰曾問及黎對言論自由的想法。

黎與《蘋果》被指串謀做甚麼?
黎智英被控一項「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及兩項「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而《蘋果日報》涉及其中兩項控罪。
控方指,黎在 2019 年 4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24 日、即《蘋果》 停運當天,連同《蘋果》3 間公司及多名高層,串謀發布 161 篇煽動文章,意圖引起對中央或香港政府的憎恨,當中包括新聞報道、專欄、社論及廣告等,其中 33 篇專欄文章由黎撰寫。黎一一否認,斥控方說法「一派胡言」(totally rubbish)。
次罪為勾結外國勢力罪,控方指黎連同《蘋果》3 間公司及各高層,於 2019 年 3 月或 4 月達成請求外國實施制裁、敵對活動的協議,持續至《蘋果》停運。黎不同意,質疑控方捏造。

黎眼中的《蘋果》有何定位?
黎在辯方提問下,由《蘋果》成立的原因及初衷講起。黎指,六四事件後,令他體會到「越知情越自由」,認為辦報是傳遞自由信息的好機會,於是在 1995 年創立《蘋果日報》。他形容,《蘋果》核心價值與港人一致,包括民主、言論和集會自由,又指《蘋果》沒有編採政策,但反對暴力及港獨,亦不容許寫手有港獨、台獨主張。而黎相信,報紙公信力來自報道真相,非平衡報道。
控方指,黎於 2020 年 5 月受訪時,曾稱《蘋果》「是反共的」、「是反對派的報紙」。黎確認,這是自己及《蘋果》多年來的立場。至於前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供稱,《蘋果》於 2014 年前主力娛樂新聞,隨後才關注政治。黎不同意,指他們一直支持爭取自由的運動,2014 年後社會運動更活躍,才會報道更多社運新聞。

黎在《蘋果》有何角色?
黎於 2014 年一度退出《蘋果》所有職位,至 2018 年重返公司,並於 2020 年 5 月《國安法》實施前夕,再擔任集團主席(executive chairman)。黎解釋,2018 年公司虧蝕,當時認為若自己不參與業務,公司便會破產。至於 2020 年的變動,他指因覺得傳媒工作越趨危險,「作為一個老闆,我應要承擔整間公司責任」。
就前社論主筆兼評論版主管楊清奇作供時形容,《蘋果》編採有如「鳥籠自主」,黎設定基本立場,如制定「鳥籠」,採編人員不能超出框架。黎稱從沒設定「鳥籠」,相信楊是以「鳥籠」比喻在新聞媒體工作,須跟隨該媒體的立場及價值工作。
就張劍虹形容黎「吩咐我哋做,我哋係冇得選擇」、前副社長陳沛敏形容黎「為人強勢」、「一錘定音」、「不認為有權說不」。黎重申自己從沒命令對方,但承認有「很強的個性」,強調管理風格非強逼他人,嚴格遵守編採獨立。

黎曾否下達編採指示?
針對 2019 年反修例運動,控方指控黎要求高層利用《蘋果》作平台,鼓勵公眾上街示威反對政府。黎供稱,並非反政府,而是反修例,但同意當時鼓勵公眾示威。
控方指控黎透過「飯盒會」等渠道下達編採指示,發布煽動文章。黎否認,指當時公司正由報紙轉型至網上,「飯盒會」用作討論業務發展、公司如何轉型。
黎強調,不會干預編採工作,但盤問下承認曾就部分報道或事件下達編採指示(見下表)。

其中就「一人一信救香港」行動,《蘋果》於 2020 年 5 月刊出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信件範本,提到「只有透過施加國際壓力,中共才會重新考慮其災難性行動」,呼籲讀者一同寫信。
黎承認知道張劍虹、陳沛敏、李柱銘及黃之鋒等人均反對行動,但當時認為必須採取一切措施阻止《國安法》實施,又指雖然遭多人反對,但最後仍成功推出計劃,「因為我是老闆」。
黎又指,行動應該是由時任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構思。按原定計劃,《蘋果》收集讀者信件後會轉寄特朗普,惟因寄件需時,李兆富建議《蘋果》拍下讀者信件的相片,在 Twitter 標籤特朗普,計劃最終沒實行。
除了上述 3 件事,黎指其餘事件均不屬編採指示,部分例子及回應如下:
為何成立英文版?
針對控方指,黎於《國安法》生效前,推出英文版新聞,以增加海外讀者支持,請求外國制裁中港。黎供稱,2020 年 5 月 10 日,《蘋果》寫手馮睎乾撰文建議設網上英文版,黎認為屬「很好的主意」,同日開設「English News」WhatsApp 群組,加入多名《蘋果》高層一同商議,並於 31 日正式推出網上英文版。

庭上展示黎與助手 Mark Simon 及「English News」群組中的對話,黎提到盼透過英文版獲美國或外國人支持、「是時候走向美國讀者,讓他們的存在成為我們與美國政府的槓桿」,又指英文版毋須平衡報道,「只專注於《蘋果》觀點,即對『黃色』一方普遍看法」。
黎解釋,《蘋果》是「反對派報紙,政府自然對我們是不友善的」,故需政治保護。他又指,英文版要向外國人提供在《南華早報》看不到的負面中國新聞,打破壟斷,例如失業率、經濟差數據等題目。
英文版正式運作後,黎曾於「English News」群組貼上題為「共和黨稱拜登對伊朗和伊斯蘭國有利,非常適合中國」的《蘋果》連結,詢問馮偉光:「我們需要這種與中國無關、各大英文報紙都刊登的新聞嗎?」
黎否認屬編採指示,稱英文版資源有限,不應淡化焦點,屬商業原則。此外,黎曾向馮傳送多篇報道,要求翻譯後放在英文版。黎解釋,英文版推出初期新聞數量不足,故自己有份挑選文章,待馮熟習後已逐漸淡出。

黎專欄被指煽動?
除了被指要求《蘋果》高層發布煽動刊物,涉案文章中有 33 篇,來自黎的專欄「成敗樂一笑」。控方指,黎的文章沒事實根據、提倡制裁、煽動仇恨及暴力。黎一概否認,指自己僅說明事實或作出預測。
控方又質疑,為何黎從沒在文章中要求讀者不要違反《國安法》?黎反問,「我有責任這樣做嗎?⋯難道我見到每個人,都要說不要犯法嗎?」
控、辯雙方於庭上至少引述黎 21 篇專欄文章提問,刊出日期橫跨 2019 年 4 月 28 日至 2020 年 12 月 6 日、黎已還押 ,內容涉及反修例運動、《國安法》及國際行動等。
其他被指煽動文章?
除了黎撰寫的專欄外,庭上另引述《蘋果》多篇報道及文章提問,黎均否認涉煽動,強調《蘋果》報道受訪者的意見,不代表支持該意見。
控方亦問及部分由其他寫手,如「一劍飄塵」、李怡等人撰寫的文章,質疑內容煽動。黎多次回應指,這是他人的文章,怎知道對方想法,反諷控方「請告訴我,因為你太聰明了」。
黎又指,很多人都使用《蘋果》作平台,但不代表他要完全同意這些意見,並確認沒要求文章下架,重申自己一般不涉及編採決定。
《國安法》後《蘋果》運作?
2020 年 6 月 30 日晚上《國安法》生效,《蘋果》翌日發表的頭版報道,題為〈惡法生效 兩制蓋棺〉。同年 9 月,黎於專欄撰文提到「我們照常運作,但我們每天都要冒著被拉人封艇的風險。」
黎庭上指,《蘋果》在《國安法》後要照常運作,內容必須改變,但即使合法營運,仍不能肯定不會犯法,因《國安法》紅線模糊,所以他曾在不同場合提醒同事要小心。他承認會「打擦邊球」,在模糊地帶冒險,包括與外國人交談,但若行為明顯違法,「我不會蠢到去做」。

黎解釋,《蘋果》以往受法治及言論自由保護,會批評共產黨、政府或領導人,《國安法》後則不再受保護,所以要謹慎行事,毋須太激烈,要相信「我們站在歷史正確一方」。
法官李運騰問,為何黎不直接遠離紅線?黎指,「當你站出來為爭取和維護自由而奮鬥,你無法將自己拉得太遠」。

黎被捕後《蘋果》運作?
黎智英於 2020 年 8 月 10 日首度被捕,兩天後獲警方保釋,《蘋果》均以頭版報道。黎受訪指「將來瞓喺監獄,whatever,我都係會揀呢條路」,又指「《蘋果》一定撐落去」。黎庭上解釋,意指不論多困難,《蘋果》都會繼續營運。

他同年 12 月被落案起訴須還押,張劍虹供稱探望黎時,黎稱「唔使怕﹐繼續做啦,好似照原來咁做」。黎否認,指當時《國安法》已生效,若他這樣說等同叫人「自殺」。
至於黎還押兩日後,《蘋果》報道指黎向同事及讀者說「無畏無懼,我們要繼續戰鬥」。黎解釋,他也許是想安慰同事,因當時對《蘋果》而言,「經營幾乎就是繼續戰鬥,因為是冒著被捕恐懼的風險來營運」。
《蘋果》於 2021 年 6 月底停運,黎否認在停運上肩負任何角色,重申《蘋果》編採獨立。


黎作供另講述他與國際聯繫、重光團隊(SWHK)、「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 的關係,以及黎本人於《國安法》後有否呼籲制裁。(見另稿)
案件將於 8 月 14 日結案陳詞,預料需時 8 天。
HCCC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