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派利是派硬幣給你,也許你會遲疑半秒,微笑,然後收下;如果你用硬幣付款時被店員拒收,也許你即時反應是「憑咩呀!」另一個不時引起爭議的話題,是的士司機說「無得找喎」,拒收 500 元及 1000 元「大紙」鈔票。
嗯……究竟憑咩呢?法例係點講嘅呢?
如果有人派利是派硬幣給你,也許你會遲疑半秒,微笑,然後收下;如果你用硬幣付款時被店員拒收,也許你即時反應是「憑咩呀!」另一個不時引起爭議的話題,是的士司機說「無得找喎」,拒收 500 元及 1000 元「大紙」鈔票。
嗯……究竟憑咩呢?法例係點講嘅呢?
轉眼間又過年。明天是大年初一,《法庭線》祝大家新年平安,事事如意!「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每逢農曆新年,總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在市區(尤其是新界區)放煙花爆竹的影片。 據報本星期二,警方在屯門拘捕一名男子,檢獲 110 公斤煙花爆竹。究竟法例是如何規管過年燒炮仗放煙花?燃燒較小型的仙女棒、滴滴金等,又會否犯法呢?
各位讀者新年平安!據報 2023 年有兩男兩女「元旦BB」出世(而本網最近亦有一名成員初為人父!)。正所謂「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我們未可與大家探討生辰八字風水命理,不過可以談談在香港改名的法律規限 —— 究竟改名有沒有限次數?可否改姓?有禁用字嗎?
早前有一名西醫涉濫發「免針紙」,被控「不誠實取用電腦」等罪,准保釋候訊。相信各位讀者也聽過這項控罪,但注意!控罪正確名稱不是(常稱的)不誠實「使用」電腦,而是「取用」電腦。這不僅是字眼上分別,更是關乎控罪的定義。其實直至 2019 年,終審法院才一錘定音解釋了兩者的分別……
《法庭線》祝各位平安夜及聖誕快樂!如果你今晚睡覺前,在聖誕樹上掛起紅襪子,期待着慈祥的聖誕老人來臨,而他真的偷偷進入你家派禮物……你有沒有想過,他老人家會否因此犯罪?
趁此機會,本期與大家談談部分關於擅闖民居的法律原則。
上回提要,香港有些仍然生效的罪行,因時移世易,多年來鮮有檢控。除了海洋公園不准講粗口、沙灘不准唱歌之外,原來在馬路或交通工具上,都有一些「估你唔到」的刑事罪行。
今期《法律 101》,再揀選另外 5 條鮮為人知的罪行,與大家分享……
「飲醉酒都可以係罪?海洋公園唔准講粗口?沙灘唔准唱歌?」香港法庭每年大約處理 30 萬宗刑事案,但現行法例下仍有些罪行因時移世易,多年來鮮有檢控,很少在新聞出現。
今期《法律 101》揀選 5 條較為「奇特」的罪行與大家分享,當中你聽過幾多?
法庭報道中,不時看見有人被控「煽惑」他人犯罪。較受公眾關注的,有「佔中九子」被控「煽惑他人公眾妨擾」、2021 年六四集會黎智英、鄒幸彤及何桂藍被控「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等。
但究竟法律上怎樣才算「煽惑」?為甚麼有這項罪行?刑罰為何?
一宗裁判法院上訴案件的判詞曾說道:「各級法院法官都不是『活在象牙塔內』……本席認為在法理上,裁判官完全有權就當時社會上持續有發生警民衝突;暴力示威者會用什麼裝備對抗警方的催淚煙;及暴徒們會使用什麼器具破壞公物等等,採取 『司法認知』。」
「司法認知」這個概念,尤其是應用於涉及公眾活動的案件時,近年引起不少關注。究竟甚麽時候,法庭可以引用「司法認知」?原來法律有幾種情況,法庭可以在毋須證據的情況下,接納一些事宜為案中事實,是哪幾種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