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現場 見證記錄

李卓人姨仔鄧燕梨被控妨礙司法公正 准保釋11.16再訊 警曾指取走證物礙調查

李卓人姨仔鄧燕梨被控妨礙司法公正 准保釋11.16再訊 警曾指取走證物礙調查

前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的妻子鄧燕娥,今年 3 月被警方國安處以「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後獲准保釋。其胞妹,前職工盟培訓中心行政總監鄧燕梨,亦被國安處以「涉嫌串謀妨礙司法公正」拘捕,同獲准保釋候查。

國安處日前正式落案起訴鄧燕梨 1 項「妨礙司法公正」罪,案件周四(28 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首度提堂。辯方申請將案件押後,以待索取文件,及向被告提供法律意見,獲主任裁判官羅德泉批准。

被告准以 5 萬元現金擔保,不得離港及需交出所有旅遊證件,案件押後至 11 月 16 日再訊。

Read more

安達臣道天秤倒塌|勞工處票控67罪 辯方質疑「先檢控再調查」涉濫用程序

安達臣道天秤倒塌|勞工處票控67罪 辯方質疑「先檢控再調查」涉濫用程序

2022 年 9 月 7 日,秀茂坪安達臣道房協地盤一個重 65 噸的天秤倒塌,釀 3 死 6 傷。涉事 7 間公司及 4 名人士被票控 67 罪,案件周三(27 日)在觀塘裁判法院再訊。控方申請押後案件,指調查仍未完結,可能發更多傳票。

辯方反對,稱傳票控罪一般有 6 個月的檢控時限,而控方先票控、再調查案件,或涉濫用程序,又指控方提交的案情撮要不完整、未有證供,「(被告)完全對佢哋被指控嘅案件係毫無頭緒」,又指大部分內容僅僅為傳票內容,指控方「敷衍法庭」。

控方則強調,本案非常嚴重、死傷不少,「詳細調查絕對必要」,而調查需時,每次上庭均有新進展。至於案情撮要,控方指可披露的細節有限。裁判官最後准押後至 2024 年 1 月 30 日再訊,下令控方須呈交新案情及時序表。

Read more

案發時15歲男生認為數百元報酬販毒 判囚11年 求情指父母因傷及疫情失業

案發時15歲男生認為數百元報酬販毒 判囚11年 求情指父母因傷及疫情失業

警方於 2021 年在梅窩一單位附近埋伏,截停從單位外出的 15 歲男生,並在其身上搜出單位鑰匙,在單位內檢獲逾 2.6 公斤的氯胺酮,該男生現年 18 歲,周二(26 日)在高等法院承認一項販運危險藥物罪。

法官引述辯方求情時稱,被告父親因腳傷未能工作,母親亦因疫情失業,故被告因經濟原因犯案,每次僅收取 400 至 500 元的報酬。

法官判刑時稱,被告在案中負責包裝和販毒,並指若他為成年人,可判處 19 年監禁,但考慮他認罪、年紀輕且容易被利用,以 16.5 年監禁為量刑起點,認罪扣減後判囚 11 年。

Read more

陳朗昇旺角採訪阻差辦公罪成 判囚5天准保釋候上訴 官指「肆無忌憚」發問

陳朗昇旺角採訪阻差辦公罪成 官拒納證供 指陳「肆無忌憚、不合情理地發問」

網媒《Channel C》多媒體製作主任、記協主席陳朗昇,2022 年 9 月前往旺角麥花臣場館採訪元朗朗屏邨業主大會時,被指拒向警員出示身份證被捕。他周一(25 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被裁定「阻差辦公」罪罪名成立。

裁判官梁嘉琪拒絕接納陳的證供,指並非他當時的真實信念,梁亦接納警員有合理理由截查陳,又指案發時警員已道出身份,達到陳發問目的,惟陳仍繼續詢問,指他「肆無忌憚、不合情理地發問」。

梁以 7 天監禁為量刑起點,考慮陳於傳媒界的背景和貢獻,酌情扣減 2 天。辯方申保釋候上訴獲批准,期間不得離港,並須交出所有旅遊證件,每周 2 天到警署報到。陳在法院外指,公眾可看到法庭的看法,認為「公道自在人心」,預計未能出席海外會議,惟不影響記協主席工作。

記協指對裁決極度遺憾,又指警方拘捕正進行採訪工作、行使基本權利,並盡力配合警方行動的記者,再由法庭定罪,「向外界釋出香港以法律為名,針對新聞工作者,阻撓新聞採訪的強烈訊號。」認為顯示新聞自由「並無改善甚至惡化」。新聞聯則發聲明指,判決彰顯法律公義,「再次向社會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沒有不守法的『新聞自由』」。

Read more

《法庭線》本周焦點報道 2023.9.17-23

《法庭線》本周焦點報道 2023.9.17-23

Podcast: 本周焦點: 《立場》案押後至11.15裁決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自控、辯雙方於今年 6 月底完成結案陳詞後,法官郭偉健一度押後案件至 10 月 4 日裁決。司法機構網頁最新顯示,裁決日改至 11 月 15 日下午 2 時半進行,預計需時 180 分鐘。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為 1997 年後首宗傳媒被控煽動案的審訊,由 2022 年 10 月開審至今歷 56 日審訊,橫跨逾 10 個月,預料至裁決日將超過一年。 《願榮光》禁令案   律政司上訴12.19處理 律政司就《願榮光歸香港》申請禁制令案,禁止公眾播放或彈奏歌曲《願榮光》,高等法院法官陳健強早前拒絕批出臨時禁制令。律政司早前獲批上訴許可。根據司法機構網頁,案件排期於 12 月 19 日處理上訴,預計需時一天。 法官陳健強就大部分理據批出上訴許可,但表示無法同意,律政司指原審錯誤裁定「禁令或引發寒蟬效應」。律政司亦公布,要求上訴庭擱置有關命令,並擬重新爭拗被拒絕的理據。 醫生指警誤射催淚彈索償案 警申匿名令失敗 2019 年 11 月理大衝突期間,在理大附近開設診所的耳鼻喉科醫生,稱遭警方誤射催淚彈入診所致起火受損,於 2021 年入稟向警方索償逾 672 萬港元。 警務處一方為 3 名涉案警員申請匿名令,指本案性質敏感,相信會吸引傳媒關注及報道,涉案警員相當擔心公開個人資料,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及福祉受損。高院法官歐陽桂如周二(19 日)頒下判詞,拒絕警方申請,並列出數項理據。 涉致謝梁健輝4港大生 求情完畢還押 港大學生會評議會 4 人被控《國安法》「宣揚恐怖主義」一案,4 … Read more

男子涉「連登」煽惑傷害《無綫新聞》員工 兩罪成還押 官拒納屬發洩

男子涉「連登」煽惑傷害《無綫新聞》員工 兩罪成還押 官拒納屬發洩

現年 28 歲男子被指於 2019 至 2020 年間,在「連登討論區」留言稱「成個 tvb 新聞部見一個打一個」,其後被捕。他否認「煽惑普通襲擊」及「煽惑有意圖導致身體受嚴重傷害」兩罪受審,周五(22 日)在區域法院被裁定兩罪罪成。

暫委法官崔美霞裁決時稱,被告的帖文留言明顯是與其他用戶作理性討論,並非發洩情緒、衝口而出或說笑。法官又指,被告未有設置私隱限制,公眾均可瀏覽帖文,裁定被告明顯是煽惑閱讀者襲擊 TVB 員工,意圖使他們身體受嚴重傷害。

法官下令將本案押後至 10 月16 日求情及判刑,被告期間還押。

Read more

《立場》被指煽動案押至11.15裁決 屆時距開審逾1年

《立場》被指煽動案 原定10.4裁決 押至11.15下午進行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自控、辯雙方於今年 6 月底完成結案陳詞後,法官郭偉健一度押後案件至 10 月 4 日裁決。司法機構網頁最新顯示,裁決日改至 11 月 15 日下午 2 時半進行,預計需時 180 分鐘。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為 1997 年後首宗傳媒被控煽動案的審訊,由 2022 年 10 月開審至今歷 56 日審訊,橫跨逾 10 個月,預料至裁決日將超過一年。

前總編輯鍾沛權在 4 月初完成 36 日作供。另一被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不作供亦不傳召證人。案件原定於 6 月 19 日結案陳詞,後因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確診新冠肺炎,押至 6 月 26 日一連三日進行。

《立場》被指煽動案件追蹤

Read more

涉致謝梁健輝4港大生求情完畢還押 辯方透露郭永皓因「呂世瑜案」改協商認罪

涉致謝梁健輝4港大生求情完畢還押 辯方透露郭永皓因「呂世瑜案」改達認罪協商

港大學生會評議會 4 人被控《國安法》「宣揚恐怖主義」一案,4 人開審前承認交替控罪「煽惑他人有意圖而傷人」,周三(20 日)在區域法院完成求情,還押至 10 月 30 日判刑。

代表時任評議會主席張敬生的資深大狀彭耀鴻指,張並非有預謀,亦承認行為愚蠢;法官謝沈智慧質疑,張曾宣布召開會議,亦明知會議過程會播出,又反問利用評議會行事是否加刑因素。對於港大法律學院院長傅華伶為張撰求情信,官引其基金教授席捐贈者的說話,指人權很重要,但負責任地行使權利更值得鼓勵。彭耀鴻則回答,張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辯方亦提出,望法庭考慮被告認罪,給予高於 25% 的刑期扣減,又透露時任學生會會長郭永皓原擬承認「宣揚恐怖主義罪」,但因「呂世瑜案」終極上訴結果,即使認罪判刑都會受最低刑期所限,故其後改與控方達成認罪協商。

Read more

理大衝突|醫生指警誤射催淚彈索償案 高院法官拒為涉案3警員頒匿名令

理大衝突|醫生指警誤射催淚彈索償案 高院法官拒為涉案3警員頒匿名令

2019 年 11 月理大衝突期間,在理大附近開設診所的耳鼻喉科醫生,稱遭警方誤射催淚彈入診所致起火受損,於 2021 年入稟向警方索償逾 672 萬港元。

警務處一方為 3 名涉案警員申請匿名令,指本案性質敏感,相信會吸引傳媒關注及報道,涉案警員相當擔心公開個人資料,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及福祉受損。高院法官歐陽桂如周二(19 日)頒下判詞,拒絕警方申請。

判詞指,本案沒有實質證據證明,警員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會受損。而警員職級及編號、發出的指令均為關鍵,爭議警方執行職務時有否錯誤運用權力。現時已有禁制令禁制針對警員的起底行為,《私隱條例》亦把起底行為刑事化,警方未能證明該兩項措施不足以保障警員。

Read more

11.18理大|7人否認非法集結 首被告傳同行友人作供 官提醒或自招嫌疑

11.18理大|7人否認非法集結 首被告傳同行友人作供 官提醒或自招嫌疑

2019 年 11 月 18 日,警方圍堵理工大學,有巿民在尖沙咀科學館一帶聲援被困校內的示威者,7 人否認非法集結,案件周二(19 日)在區院踏入第 11 日審訊。

案發時 20 歲的次被告於盤問下指,當日帶口罩、生理鹽水等,為遇催淚煙時保護自己。控方質疑和平示威何需工具?次被告解釋稱,「因為和平嘅係市民,警察都有可能唔知點解放咗粒催淚煙出嚟」。

首被告一方另傳案發日同行的友人作供。辯方指,證人明白自己的案件正在調查,而她索取法律意見後「依然願意為被告作供」,法官則提醒她有機會自招嫌疑。友人供稱,當日相約首被告吃早餐,途中遇催淚彈,自己「當刻好辛苦,其實行唔到路」。

Read more